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合肥市今年以来围绕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通过政策引导、模式创新、市场规范、循环升级与技术支撑的“五维联动”策略,不仅实现了新能源汽车消费能级的显著提升,更构建起覆盖“销售-流通-回收-检测”全链条的产业新生态。
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至7月,合肥市乘用车销量达17.47万辆,同比增长9.58%,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9.62万辆,同比增长30.57%,渗透率达55.08%,高于全省及全国水平,为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合肥样本”。
政策赋能:真金白银激活消费潜力
“原本预算20万元,算上政府补贴和企业让利,最终只花了18万元就提了新车!”在合肥一品牌汽车展厅,市民张先生拿着购车凭证兴奋地说。这一实惠背后,是合肥市对国家及省级汽车消费政策的精准落地与创新延伸。
今年以来,合肥市全面优化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报流程,实现“线上申请、线下核验、快速到账”的闭环服务。数据显示,1至7月全市汽车以旧换新国补、省补申请量突破10.2万份,申报金额达13.5亿元,直接带动汽车消费超173亿元;累计发放汽车消费券3.4亿元,拉动消费约133.5亿元,政策杠杆效应显著。
第22届安徽国际汽车展览会(五一车展)现场。
在政策推动下,合肥汽车消费市场持续升温。第22届安徽国际汽车展览会(五一车展)期间,汇聚全球60余家汽车品牌、超800款展车及20余款重磅新车首发,吸引观众257206人次,售出新车8565辆,销售额达15.5亿元。合肥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还将筹备2025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通过‘政策+活动’双轮驱动,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值得关注的是,合肥各区还结合产业特色推出专项补贴。经开区对蔚来及旗下乐道车辆的换电模式补贴最高达1万元/台,蜀山区则针对二手车出口企业提供通关便利与物流补贴,形成“市级统筹、区级特色”的政策矩阵。
模式创新:重构汽车消费新场景
今年3月份,安徽省首座新能源汽车主题商城——宜车城,其总经理秦伟用一场长达60小时的马拉松式直播,让宜车城在合肥市场成功“出圈”。据宜车城副总经理燕想想介绍,宜车城通过“胖东来式”服务理念,将18万平方米的闲置商业体打造成集汽车展销、体验、服务于一体的消费目的地。
宜车城60小时马拉松式直播。(资料图)
这种“沉浸式体验+全链条服务”的模式正在合肥多点开花。新桥蔚来中心打造的用户社区,每月举办亲子活动、试驾体验等20余场;合肥比亚迪赛车场则通过举办新能源汽车挑战赛,让消费者直观感受产品性能。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汽车展销体验中心12个,带动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增长明显。
在销售模式创新方面“直播+汽车”成为新风口。打开直播平台,进行网上直播卖车的合肥汽车商家账号已成刷屏之势。不仅有知名汽车品牌,还有不少本土汽车品牌,如江淮、蔚来、比亚迪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在全国率先普及国产小客车注册登记自动化预查验模式,覆盖蔚来、长安、比亚迪、江淮、大众安徽5大本地整车企业,进一步提升汽车消费全链条服务效率。
市场扩容:打通二手车流通“任督二脉”
二手车市场最突出的特点是“即时零售”:消费者当天买车,当天即可完成所有手续,当天提车上路,快速满足用车需求。
“今年,一位来自浙江的消费者在我们卖场选择了‘准新的’新能源SUV,价格比同款新车便宜近10万元,但车况、配置都非常理想。”优信二手车合肥大卖场销售负责人梁忠霞介绍,“进入2025年,我们卖场部分周末单日销量突破100台,与去年同期相比,无论是销量还是客流量,都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
优信二手车合肥大卖场展厅。
据统计,目前已有瓜子二手车、优信二手车、懂车帝、淘车车等知名二手车销售平台入驻合肥。以优信二手车为例,其在合肥市长丰县吴山镇的仓储式大卖场,总建筑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包含一个二手车再制造工厂和一个二手车仓储式卖场,满仓可容纳10000台车,涵盖50多个品牌。
今年3月,位于蜀山经开区的合肥蜀旺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获得全省首张二手车出口资质,成为安徽省首家开展该业务的企业。
据悉,为推动二手车商品化流通,合肥市取消二手车经销企业不合理限制,建立统一的二手车交易服务平台,实现“信息透明、交易规范、流程简化”。2025年1至7月,全市二手车交易采集量达11.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交易量6660辆,占比6%。
循环升级:构建汽车全生命周期体系
“这台比亚迪e5拆解后,电池梯次利用价值达1.2万元,零部件再制造能节省成本30%。”在安徽双赢再生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正在操作自动化拆解设备。作为合肥新增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质企业,该公司年拆解能力达2万辆,可实现95%以上资源回收利用率。
近年来,合肥市不断优化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布局。2024年以来新增奇联电器、安徽双赢2家资质企业,合肥市在营企业达5家,年拆解能力从7万辆提升至11.2万辆。2025年1至7月,全市报废机动车拆解采集量2.39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548辆,为电池回收利用提供了稳定来源。
在电池回收领域,合肥已形成“拆解-检测-梯次利用-再生”的完整产业链。安徽巡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处理退役动力电池1.2万吨,生产的储能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家庭储能、基站备用电源等领域。
技术支撑:打造检验检测“国字号”平台
“这里可以完成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全项检测,测试数据直接对接国家数据库。”在肥西县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工程师正在进行新能源汽车电池火灾安全测试。该项目2025年8月正式投用,一期项目配备8个综合试验室及400余台套国内外先进设备,为合肥乃至华东地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智库支撑。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安徽检测基地项目已全面启动,预计年底建成投产。该基地将重点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建设封闭测试场、模拟城市道路等设施,为合肥乃至华东地区汽车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从整车制造到后市场服务,合肥已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生态。”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围绕新能源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园、二手车出口基地等项目,打造全国知名的汽车后市场创新发展高地。(胡灿 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