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家风的“平凡英雄”——记“安徽省见义勇为弘扬正气奖”一等奖获得者王涛-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9/15 16:54:36
来源:宁国市委宣传部

传承家风的“平凡英雄”——记“安徽省见义勇为弘扬正气奖”一等奖获得者王涛

字体:

  2024年11月11日晚,宁国市甲路镇庄村的寒夜寂静无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打破了村庄的安宁。27岁的王涛,用一次义无反顾的火场逆行,救下三位老人的生命,也让父亲传承给他的助人精神,在烈火中绽放出耀眼光芒。

  寒夜火场,纵身逆行闯火海

  当晚9时30分,寒风裹挟着寒意掠过村庄,王涛驱车途经修下村民组时,远处冲天的火光让他心头一紧。“不好,着火了!”他猛地踩下刹车,来不及多想便推开车门冲向火场。此时,火势已蔓延至农房房梁,浓烟滚滚中,他一边大声呼喊“着火了,快出来帮忙”,一边绕着房屋观察火情。

  “屋里好像有人!”透过房屋缝隙,王涛隐约看到屋内有身影晃动,可任凭他怎么拍打门窗、大声呼喊,屋内始终没有回应。眼看火舌已舔舐到窗户边框,王涛急得额头冒汗,“必须马上开门!”他抬起脚狠狠踹向大门,可木门紧锁纹丝不动。赶来支援的叔叔见状,两人合力一次次撞向大门,“砰”的一声闷响,大门终于被撞开。

  门开的瞬间,灼热的气浪夹杂着浓烟扑面而来,呛得人睁不开眼。“屋里有三个老人!”村民的呼喊声让王涛瞬间绷紧神经。他强忍着喉咙的灼痛感,在漆黑的屋内摸索前行,终于在卧室找到意识模糊的三位老人。“大爷大妈,快跟我走!”王涛俯身架起一位老人,又转身搀扶另一位,在村民的协助下,将三位老人逐个送出火海。

  刚把老人安置到安全地带,王涛突然想起屋内可能存放着老人的存折、证件。“这些东西对老人很重要!”他简单跟村民交代两句,便再次冲进火场。浓烟中,他摸索着翻找物品,直到确认没有重要物资遗漏,才顶着一身烟尘撤出。此时,山下传来消息,消防车因山路狭窄难以上山,王涛又骑上摩托车,在夜色中为消防车指引路线,为灭火争取了宝贵时间。

 轻伤不下火线,默默守护显担当

  凌晨时分,大火终于被扑灭。当王涛松了口气坐在地上时,才发现左脚踝又肿又疼——救援时被坠落的重物砸中,可当时满脑子都是救人灭火,竟丝毫没察觉。“当时哪顾得上疼,就想着人没事就好。”事后回忆,王涛的语气依旧平淡。

  大火扑灭后,王涛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守在现场协助镇政府工作人员安抚老人情绪、协调安置事宜。直到三位老人被妥善安排到亲属家中,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此时已是凌晨2点。面对妻子的询问,他只轻描淡写地说“昨晚救了3个人”,便不再多提。

  这场英勇救援,王涛从未主动向人说起。直到一次同学聚餐,朋友偶然提及“庄村火灾你救了人”,事迹才逐渐被身边人知晓。“当时没防护措施,你不怕吗?”同事问他。“哪有时间想怕不怕,救人要紧。”王涛的回答朴实无华。面对领导的表扬,他反而有些不好意思:“换做其他人,肯定也会这么做。”

  家风传承,英雄精神代代传

  王涛的勇敢,并非偶然。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担当,源自父亲王志文用生命留下的精神传承。2009年6月,12岁的邵来莉和同学周某在河边玩耍时不慎落水,路过的王志文纵身跃入水中救人,却不幸牺牲。三个月后,安徽省政府追授王志文“烈士”称号,他也获评“安徽好人”。

  “在能力范围内多帮别人”,父亲生前的这句话,成了王涛的座右铭。在部队服役时,他牢记教诲刻苦训练,多次获得表彰;退伍后回到乡镇工作,他扎根基层,用心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得知云梯小学有学生家庭困难,他每月拿出部分工资资助,默默坚持了两年多。

  “我只是做了父亲教我的事,比起他还差得远。”王涛说,父亲的精神就像一盏灯,指引着他前行。如今,火灾现场已建起新房,村民们说,夜里路过那扇新装的窗户,仿佛能看到王志文舍身救人的身影,也能看到王涛火场逆行的勇气——这盏灯,是王家代代相传的家风,更是普通人用善良与担当点亮的精神之光。

  从父亲王志文纵身跃水救人,到王涛火场逆行勇救三人,父子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见义勇为”的真谛。27岁的王涛,用一次义无反顾的冲锋,证明了英雄精神从未远去,它藏在代代相传的家风里,刻在平凡人的血脉中,在危难时刻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胡起)

【纠错】 【责任编辑:周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