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产品仍在研发中,尚无主营业务收入,这样的轻资产企业可以获得银行贷款吗?安徽福晴医疗装备有限公司得到的答案:可以。
从“基本看过去”转向“主要看未来”,从“基本看财务报表”转向“主要看团队产品”,安徽科技金融正在重塑评价逻辑。
毋庸置疑,从一项科研成果到一款企业能够生产的产品,再到一件用户能够接受的商品,也就是从1到10,再到100,这中间的鸿沟是巨大的,要跨越所谓的“死亡之谷”。
跨越“死亡之谷”,单凭科创团队一己之力比较困难,寻求外部支持至关重要。
为了攻破科创征途的“1到100”,安徽正积极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加强对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
“债权股权互动”
前不久,安徽省科技厅公布2025年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认定名单,安徽福晴医疗装备有限公司成为合肥市入选的五家生物医药企业之一。
“首台套”CLIMBER148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将“精准诊疗”送到百姓身边的移动磁共振诊疗车、填补国内自主研发空白的无液氦超导磁共振系统……在成立仅5年的安徽福晴医疗装备有限公司内,各种顶尖、精密的医疗设备令人目不暇接。
在该公司负责人看来,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合肥科技农商行的一路支持。
“2023年,我们研发资金紧缺,合肥科技农商行为满足初创期企业的研发需求,向我们发放1000万元贷款,同年,还带动4家投资机构先后入股。”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债权股权互动,让企业轻装上阵、发展提速。”
当前,安徽正加速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贷投批量联动”正是其中贯通“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破解科创企业“轻资产、高投入、缺乏抵押担保”与传统银行信贷模式风险收益不匹配困境的创新尝试。
“针对科创企业特别是早期小微科创企业高成长性、高不确定性的特点,我们将‘贷投批量联动’服务模式作为金融产品改革的重点举措,并于今年将试点地区向全省扩围。”安徽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对初创企业“先贷再投”助力产品研发,对成长企业“先投再贷”满足扩大生产需求,对成熟企业“边贷边投”推动战略资源整合。
目前,“贷投批量联动”服务模式已为全省1900户初创型科技企业提供贷款284亿元,带动股权投资超过400亿元。
我国当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支持体系中,信贷资金占主导地位。业界一直呼吁更多银行、保险等资金作为长线资本进入股权投资市场,为早期科创投资提供更多支持。
结合今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提出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试点可在全省范围内投资的政策红利,安徽金融监管局创新性地将AIC基金引入“贷投批量联动”服务模式,形成“银行系资金+银行信贷+创投机构”三轮资金交叉投放,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债权和股权的实际需求。
“去年底,安徽省首只股权投资项目基金落地,实现7000万元资金投放,用于乐凯科技扩产项目与研发中心建设,用‘贷款+AIC基金’方式助力企业加快国企混改,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15亿元。”安徽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8月,安徽省又有AIC参与组建的基金成立,并在全国首次引入银行系保险资金。今后,我们也将继续推动为科技企业引入更多长期资本。”
做企业的“长跑搭档”
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科技金融频频打出新招数,更多试点政策正在安徽落地。
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与安徽中科星驰自动驾驶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并购贷款融资协议7200万元,为其提供融资比例60%、7年期的并购贷款,这也是安徽省首笔“非控股型”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助力科技企业强链补链。
“一方有技术,另一方有资源渠道,通过‘技术+场景’深度整合,不仅实现矿山场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闭环,更形成‘算法平台+垂直场景’的双向技术赋能。”相关企业负责人介绍。
“1+1>2”的产业协同效应,正是金融并购服务精准对接科技成果产业化需求的生动实践。
“我们充分发挥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金融改革试点政策优势,加快落实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政策。同时,指导试点银行构建‘并购贷款+并购顾问’服务模式,将金融服务延伸至交易撮合、执行、整合的全流程,发放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超11亿元,涉及并购金额27亿元,助力科技企业加快产业整合。”安徽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
并购仅是科技企业金融服务的一环。在安徽,更多的金融活水“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近日,在安徽省金盾涂料有限责任公司,新投产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
“我们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资金比较吃紧,之前因为‘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贷款一直是个难题。”该公司负责人张国胜告诉记者,天长农商银行科技支行了解企业情况后,不仅组建了专业服务团队,还量身定制了涵盖审贷流程、授信策略、风险管理到绩效考核的服务体系,创新推出“科创贷”产品,“500万元的贷款,3天就到账了”。
这样的故事在安徽并不新鲜。安徽正持续打造衔接有序、畅通无阻的广覆盖全周期接力式科技金融产品,有节奏有梯次开发投入专属金融产品超过260款,服务科技企业超过13万次。
安徽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初创信用贷”为8361户“育苗期”科创企业发放贷款1056亿元;针对“加速期”科创企业推出的“成长接力贷”“成果转化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产品向2.99万家企业发放贷款2595亿元;5.14万家“兴业期”高成长科创企业获得研发、并购、设备更新等中长期贷款及“上市贷”等多层次产品超过3800亿元。
助力“惊险一跃”
“有了这份保险,我们就能放开手脚大胆创新。”签署安徽首单“中试综合保险”合同后,合肥源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吃下一颗“定心丸”。
中试是指产品在正式投产前成规模、多批次的量产试验,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环节,一旦试验项目未能达到预期,则意味着企业的前期研发投入可能遭受损失。中试综合保险助力科技企业完成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惊险一跃。
当前,科技创新任务更加迫切,而科创活动中存在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保险护航尤为重要。
“近年来,安徽金融监管局指导保险行业持续创新产品与服务,深度融入科技创新的各个阶段,为创新活动提供了风险分担、补偿及管理的独特支持。”安徽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科技保险创新向“新”而行。针对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重大风险保障的现实需求,安徽金融监管局推动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全国首家区域中心在安徽成立运行,提供一体化风险解决服务。为多家集成电路企业在生产、建设和运营期所面临的风险,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同时,还围绕产业链向链上169家企业提供企业财产、货物运输、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全方位保险保障达2800亿元。仅2025年度就为15家集成电路企业提供583亿元风险保障。
同时,科技保险创新也在迎“难”而上,覆盖风险更大的研发活动、重大技术攻关环节,陪伴各类创新主体跨越从实验室技术到产品的“惊险一跃”。
“我们推出专业型产品‘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满足科研企业及其他科技活动主体成果转化需求。同时,依托创新场景,推出‘概念验证保险’‘中试保险’,服务前沿技术验证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人保财险安徽分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唯有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才能不断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安徽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一体化思路加强监管协同,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科技金融工作走深走实,为支持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使“科技之花”结出更多“产业硕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保驾护航。(记者 何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