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六安钢铁控股集团旗下安徽首矿大昌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打造的“基于工业互联网的钢铁产品质量数据汇聚与精准追溯”系统,入选“2025年安徽省数字化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十大典型案例”。与此同时,金安矿业绿源新材料产业园传来捷报:国内首条9系永磁铁氧体超纯铁粉预烧料生产线实现量产,核心产品JACTY-9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坐拥全国第五、华东第一铁矿资源储量的霍邱县,如今吸引目光的,已不仅是丰富的矿石,更是它如何借数字化之力,“炼”成高附加值的铁基新材料,走出一条“以资源兴产业、以产业促转型”的创新之路。
“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开展强基础、建平台、延链条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建设。其中,六钢集团率先创新性开发智能测量体系,上线后年减少钢坯损耗5000吨,年创造经济效益超2800万元。”霍邱县工信局党组书记时召元介绍,该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的MAC宏站与UPF专网下沉技术,将5G深度融入生产全流程,已累计获得智能化收益超1亿元。
截至目前,霍邱已建成5G基站1320座,实现398个行政村“双千兆”网络全覆盖,构建起支撑工业转型的数字基座。更关键的是,当地主动开展“百企问诊”服务,为55家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诊断,并推广“免申即享”数字化软件服务包,惠及344家小微企业,真正让数字化从概念落地为生产力。
在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霍邱县跳出“挖矿卖矿”的传统路径,瞄准“两材”(钢材、磁材),提高“两率”(就地转化率、资源综合利用率),强化“两用”(优质优用、现采现用),全力打造铁基新材料产业集群。2024年,该产业实现产值263.6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8.54%,在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评选中荣获新材料类第四名。
“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是霍邱最突出的优势。”时召元介绍,目前已形成“铁矿采选—铁矿深加工—钢铁冶炼—钢铁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物流贸易”的闭环体系。全县16个铁矿采矿权,总批复产能3555万吨/年;6家铁矿深加工企业生产球团、磁性材料;10家钢铁深加工企业产出钢结构、轨道扣件等产品;7家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实现废钢加工与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真正做到了把铁矿“吃干榨净”。
霍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生态优化,成立由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铁基材料产业发展领导组,统筹要素保障、产业研究和招商引资。同时推进铁基新材料产业园标准化厂房、表面处理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六钢集团、金安矿业、金日晟矿业等龙头企业提供坚实支撑。
目前,该县共有37个铁基新材料产业在建项目,涵盖智慧矿山、软磁材料等领域。已建成项目效益显著,包括首矿大昌3500mm中厚板项目年产量达240万吨;六安钢铁与金日晟矿业的氧化球团项目使铁精粉加工能力超360万吨;张庄矿业超级铁精粉、金安矿业超纯铁精粉项目相继投产,进一步提升高端原料自给能力。(记者 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