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69岁的余本造载着200公斤刚摘的哈密瓜,从石台县小河镇东庄村赶往丁香镇库山村——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石台县主场活动在此举行。“今天得让更多人尝尝咱东庄的‘硒瓜’。”余本造乐呵呵地说。
原本是水稻育秧后闲置的4亩大棚,今年被派上新用场。7月,村集体瞄准“空窗期”引进哈密瓜轮作。“亩产5000斤,这季能为村集体增收超7万元。”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汪清说,“以前大棚闲半年,现在‘空棚变金棚’,村民摘瓜每天还能挣120元。”
石台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耕地珍贵,而东庄村是千亩大畈,自古就是“石台粮仓”。“守着富硒地,不能只啃‘粗粮饭’。”汪清说,村“两委”正走“科技赋能+产业融合”新路。
2020年,总投资超1.1亿元的安徽中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东庄,流转1200亩土地打造硒米三产融合示范园,以科技赋能富硒农业,搭建农业智慧数字平台与“硒链通”溯源系统,开发慢糖米等深加工产品。“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石台县硒米种植检测数据集’,今年9月刚获批全县首张数字知识产权证书。”总经理孟振华捧着富硒稻谷介绍,“以前种米凭经验,现在靠数据——动态追踪土壤硒含量、分析环境指标,精准调整施肥方案,让每寸土地发挥最大潜力。450克装米浆粉售价80元,实现富硒米‘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价值跃升。”
科技让“富硒粮”更“富”,离不开小河镇的“硬核政策”支撑。“依托石台县‘富硒农业产业链培育’政策,我们不仅引企业落户,更帮企业扎根。”小河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周明亮说,为让中硒公司快速落地,镇里推行全流程代办,从土地流转到手续办理一抓到底;还常态化走访企业,“点对点”解难题,上游联系本地种植大户保障大米原料,下游赴沪苏浙、广州招商,引入冻干果蔬、米粉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
科技红利,最终要落到农户的钱袋子里。余本造给记者算了笔“增收账”:家里4亩地每年流转收入近2000元;之前在企业田间管理,月薪3600元;现在承包了镇里的灭螺工程,再加上90亩复耕地的管理酬劳,一年收入超过4万元。“过去种4亩地,除去成本只剩5000来块,现在我家全年收入有小十万了。”
“以前只知埋头种地,现在村‘两委’带领我们种瓜、打工、搞旅游,‘金饭碗’越端越稳。”200公斤哈密瓜快卖完了,余本造一边收拾一边笑着告诉记者,仿佛风里都是丰收的甜。
记者 倪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