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庐阳区安徽中科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丁跃梅 摄
近年来,合肥市庐阳区以“合肥国际传感智造港”为核心,打造“一港七园”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传感器产业的技术、人才、项目及应用场景加速集聚,向着全球传感器产业新高地迈进。目前该区已集聚传感器产业链企业超200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家。
一台智能家电、一部智能手机、一辆新能源智驾汽车、一架无人驾驶载人客机,需要多少传感器?答案是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到上千个不等。
庐阳区作为合肥市中心城区,北邻长丰比亚迪制造基地,西接蔚来先进制造基地,南靠大众汽车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能为众多新能源汽车链上企业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与市场入口。庐阳区以“合肥国际传感智造港”为核心,打造“一港七园”产业空间布局,建成后,总产业空间将达1222.52亩,建筑面积187.26万平方米。
未来(北京)黑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看中了庐阳区优越的产业生态和区位优势,计划在该区设立国内核心研发与产业制造中心。该企业专注汽车领域未来显示技术研发及应用,公司主要客户有理想、蔚来、极氪等知名车企。“我们很看中这里的发展前景,未来将在这建设面向华东区域客户的主要研发生产基地。”该公司副总裁路宁说。
截至目前,庐阳区2025年新落地产业项目50个,基本形成覆盖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生态。今年1至8月份,该区已举办供需对接与路演35场,释放24项场景机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
智能制造,要“智”更要“能”。在庐阳,传感器产业的发展,既有丰厚的科研资源提供“智”的支持,也有强大的平台、研发机构提供“能”的保障,让科研的种子,加速落地到市场应用中。
在庐阳西北片区,合肥未来大科学城集聚了以BEST、CRAFT等为代表的9个大科学装置,汇聚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多个高能级科研院所,未来还计划设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都校区等,在科技原始创新领域是一座“富矿”。
近年来,该区紧密联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大等“科研国家队”,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转化体系,培育了中科热仪、中科太赫兹、曦合超导在内的一批精密传感高技术企业,并引进香港理工大学合肥技术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共建研发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为区域传感器产业发展助力。
产业崛起离不开资本的助力。庐阳选择“以投代引”的战略路径,吸引高端传感企业落户。
近年来,该区积极融入合肥“创投城市计划”,构建多元化产业基金矩阵,自主设立目标规模50亿元的“合肥庐州壹号产业母基金”,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传感器领域占比超60%。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安徽瑞控信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落地,是该区基金招商的一个生动范例。在庐阳区政府的协助下,庐阳科创集团与合肥创新投旗下基金为企业提供了3000万元融资支持、协调了一栋3000多平方米大楼作为办公场地,为企业解决了资金与场地的燃眉之急。
截至目前,该区已组建30支产业基金,总规模达310亿元,通过基金带动引进项目90余个,形成了资本与产业融合的良好发展态势。
此外,为了让企业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该区创新提出“49天工作法”,将项目平均落地周期压缩20%。在今年的专题行动中,全区累计解决企业诉求280余件,其中2项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从区位优势、科研资源,到资本助力与服务护航,庐阳区走出了一条“聚链成群、传感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未来,这里不仅是合肥的“传感谷”,更是瞄准成为长三角乃至全球传感器产业的新高地。
(曹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