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皖西大地,稻浪翻滚,满目金黄。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的天地源种植家庭农场已忙碌起来。负责人汪帮胜穿行在稻田之间,仔细查看着稻穗的成熟度,为即将开始的大规模收割作最后准备。
作为流转3600亩耕地、横跨7村的种粮大户,汪帮胜的喜悦写在脸上,“水稻长势比去年还好,病虫害少了,收成肯定更高!”金色稻浪中,他坦言,“这离不开农技人员的‘贴身护航’。”
话音未落,裕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粮油站站长赵炜已赶到地头。原来,汪帮胜之前发现部分水稻剑叶出现异常,立即通过微信联系了赵炜。“没问题,我已查看过了。这几天就要收割,这个情况不影响收成。”经过一番现场诊断,赵炜的话让汪帮胜吃下了定心丸。
在裕安区,像赵炜这样的农技人员已成为农户们的“老熟人”。他们不仅通过微信、短信实时指导,还组成6个生产技术服务组,每日巡田监测苗情、墒情、病虫情,推广绿色种养技术,为粮农织就一张精准化、网格化的“技术服务网”。
技术底气足了,在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汪帮胜大胆拓展产业版图,组建再丰农事综合服务中心,配套批次处理300吨的烘干加工设备,服务辐射五六个乡镇,成为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枢纽。
“这批5000斤大米是周边农户新收的稻谷加工的,已经有客户预订。昨晚刚加工完,一早就要发走。”刚从田里回来的汪帮胜,顾不上休息就又忙着安排发货。在他身后,粮食烘干机正轰隆作响,周边农户陆续将新收获的稻谷送来加工。
“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以上。”裕安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刘长红介绍,“三秋”期间计划投入8000余台套农业机械,确保88万亩水稻颗粒归仓。
种植靠技术,收割靠机械,腾出手脚的汪帮胜转身探索农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在农场的水塘边,3万多只皖西白鹅正悠闲踱步,它们成了小麦、水稻秸秆的“消化机”。通过技术创新,汪帮胜成功将秸秆发酵成带着酒糟香气的高营养饲料。“这是大白鹅的最爱,几万斤秸秆根本不够吃。”汪帮胜笑着说。
大米加工、菜籽榨油、家禽腌制……如今,农场产出的大米、菜籽油、腌制的咸鹅等农产品都成了市场的抢手货。天地源家庭农场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带动近400户农户共同致富。
“我们提供的是从一粒种子到一粒米的全链条保姆式服务。”刘长红指着远处正在作业的无人机说,“从机械化播种收割,到无人机精准飞防、施肥除草,再到稻谷烘干加工,每一个环节都有科技支撑。更别说咱们的农技员,线上随时回复、线下直奔地头,就像为每家每户配了一位‘田保姆’。”
“秸秆变饲料,稻谷变金米,农技员变‘自家亲戚’——咱们种地越来越有底气!”汪帮胜的笑容里满是希望。
记者 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