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伴着监测仪器的提示音响起,铜陵有色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的科研人员立刻围拢到操作台旁,记录铜渣资源化利用的最新数据。不远处,另一组团队正在推演“无废产业链”铜基材料循环利用的最优路径。
“我们正在进行‘长江经济带铜基材料产业集聚区无废产业链构建及集成示范’项目攻坚。”铜陵有色集团股份公司科技管理部相关负责人王小龙介绍,得益于良好的政策支持,近几年该公司每年新增200多个科研项目,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难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铜陵虽然工业基础厚实,但产业发展也曾面临创新能力偏弱,主导产品附加值不高、高端产品不多等问题。对铜陵来说,创新既是重大战略,也是紧迫任务。
面对问题,铜陵扭住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这一关键抓手,锚定“科学技术打头阵”,以企业为基、以攻关为要、以协同为翼,在培育创新主体、突破核心技术、完善创新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让科技创新成为驱动产业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铜陵聚焦主导产业痛点,通过“国家级项目引领+省级攻坚突破+市级计划托底”三级攻关体系,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从“跟跑”向“领跑”跨越,实现铜陵有色、卓翔铜材2个国家科技项目顺利落地。推动实施“高企倍增计划”,构建“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领军企业”5级培育梯队,实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跃升至562家,形成梯次分明、活力迸发的创新主体矩阵。组建技术转移中心和中试基地,助力科技型企业对接高端资源。目前,铜陵已与2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
为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铜陵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征集机制,累计评选A、B等次需求173项。通过举办“双创汇”活动等方式,促成技术合作项目签约。设立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基金铜陵子基金,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助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主体。
“我们还积极推动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让企业创新从‘单打独斗’迈向产业链上的‘集群作战’。”铜陵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晖介绍,今年4月,位于该市的赛福电子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NICE)共建的企业联合创新中心获授牌,NICE会针对该市新能源高性能薄膜电容产业创新联合体的技术需求给予相应资金和技术支持。
走进位于铜陵市的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实验室,科研人员指着屏幕上的数据共享界面告诉记者,该实验室的设备能实时对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当研发遇到困难需要解决时,通过专家远程指导协助解决难题。”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但相比一线大城市,铜陵等中小城市均面临如何引进高端人才、顶尖人才的问题。铜陵一手抓人才引进,通过不断升级人才政策,广泛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智汇铜都人才周”等活动,实现大学生招引数年均增速超60%;一手抓平台建设,让高端人才立足高等级平台“为我所用”。
目前,铜陵已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67个;组建安徽省铜产业链绿色发展产业创新研究院,布局6个省重点实验室、33个省企业研发中心;建成8个省级以上孵化器(其中国家级3家),实现县区(园区)孵化平台“全覆盖”。深度融入省高等研究院体系,立项人才培养项目22个,培养硕士生、博士生82人。遴选12名“科技副总”入驻企业,打通“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今年8月,铜陵还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共征集到226个高层次人才参赛项目,参赛团队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55%、博士占比31%,同时实现了一批参赛项目签约落地。
陈晖表示,铜陵市将持续系统征集企业创新需求,推动科技攻坚项目“揭榜挂帅”全覆盖,聚力打通创新链供给侧到产业链需求侧的最后一公里,让创新链与产业链从“相望”到“相见”,进而“相知”“相守”,让科技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主引擎”。(记者 刘洋 铜陵日报记者 杨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