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工匠以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追求,推动技艺革故鼎新。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等原料制成“蔡侯纸”,推动文化传播;宋末元初棉纺织家黄道婆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受到百姓敬仰;“珠算鼻祖”明代徽州人程大位著有《算法纂要》,推动珠算的普及与发展……
工匠精神,跨越时空,一脉相承。
前不久,在郑州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赛场上,我省代表团116名选手参加了全部106个比赛项目。其中,既有16岁的少年,也不乏52岁的老师傅,他们从江淮大地奔赴中原,只为代表“皖工徽匠”的最高水准,为安徽赢得荣誉:5金2银3铜49优胜和“突出贡献奖”。
我省技能人才,正在用双手诠释珍贵的工匠精神,它是“偏毫厘不敢安”的细致,也是“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更是“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全国技能大赛,定了一个很“带感”的主题——“技能照亮前程”。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省参赛的顶尖技能人才,用出色成绩为安徽赢得荣誉的同时,也以非凡努力与极致追求,刷新着人们对“技能人才”的认知——有技能,方能拼得闪亮前程。
于一毫一厘间打磨极致
在全国技能大赛的舞台上,时针仿佛被拨快了。
园艺项目区域,来自黄山学院的聂铸和蔡润挥汗如雨,从砌筑平整度到植物造景的层次,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油漆与装饰项目选手杨兆喜注意力高度集中、动作娴熟,手握刷子不断精进作品;烹饪(西餐)赛场,王志伟手法行云流水,摆盘如画……
工匠精神,首重匠心。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淬炼而成。
园艺项目选手聂铸,从小在田间地头奔跑,手握锄头的少年如今以刻刀雕琢自然。他在凌晨5点的训练场反复打磨砌筑、铺装、木作,这些看似粗犷的工作,实则需要毫米级的精准。他说:“我的目标不仅是国赛(全国技能大赛),我更要让‘中国工匠’四个字,在世赛(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中也开出花来。”
同样与毫米“较真”的,还有参加油漆与装饰项目的杨兆喜。他每天手持3公斤打磨机反复练习,三个月用光8盒砂纸。训练中颜料杯打翻、工具操作失误频发,他却一次次从失败中站起,最终能精准控制0.1毫米的误差,成为名副其实的“墙面魔术师”。
烹饪(西餐)项目选手王志伟则展现出另一种匠心——对美感与味觉的双重追求。三年充分备战,多年功底凝聚,无一不体现着匠人的坚持与专注。比赛包含三个模块,历时近10小时,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心理与体能的极限坚守。
这些项目看似传统,却无一不与现代审美、国际标准接轨。安徽选手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靠的正是这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标准深度融合的能力——既承袭古法之精粹,亦对标世赛之严规。
匠心,就是在无人看见时仍恪守标准,在微小之处仍追求完美。它源于热爱,成于坚守。而大赛,正是这种精神最闪亮的见证场。
于产教融合中育才强技
如果说传统匠艺体现的是“沉淀”,那么现代制造与技术类项目,彰显的则是“突破”。
我省近年来加快建设新兴产业聚集地,从新能源汽车到高端装备制造,从航空部件到集成电路,产业的升级呼唤高质量技能人才的支撑。
而职业技能大赛,恰恰成为展示技能人才优秀技能的最佳窗口。
飞机维修项目的安徽选手孙国泰,在直升机舱内熟练操作检测设备、快速记录数据。飞机维修作为世赛选拔项目,涵盖机械部件检修等五大模块,要求选手既精通精密工具,又具备机舱环境下的综合应对能力。这是一种典型的“高难度复合型技能”,背后代表的是安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同样体现现代产业特征的,还有增材制造。
来自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的选手程祥双眼紧盯屏幕,专心设计结构图纸,确认方案无误后,启动3D打印设备,作品很快“走出屏幕”变成实物。
增材制造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不仅要求选手掌握三维建模与设备操作,更需理解材料特性与结构优化,是“智造”时代技能人才的典型代表之一。
我省之所以能在这些产业项目中具备竞争力,离不开近年来在技工教育领域的改革: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以赛促教促学……一套“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大赛为标杆”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形成。
技能大赛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产业的前沿需求。我省正在做的,是让这面镜子更清晰,也让镜中之人更快成长。
于文化传承中焕新技艺
全国技能大赛不仅是竞技场,更是文化展示的窗口。在大赛同期举办的“全国技能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安徽展馆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成为现场最受欢迎的展区之一。
“绩溪金徽厨”展台前香气四溢,人群络绎不绝。徽菜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光顺现场制作的绩溪挞粿,一个上午就被品尝了300多份。外皮酥脆、内馅鲜美,这不仅是技艺,更是乡愁、是文化、是徽州人餐桌上的记忆。
隔壁的“徽墨制作”展台,传承人方夏晴向观众耐心讲解徽墨制作的八道古法工序——取烟、和料、刻模……她坦言,如今磨墨时间已从二十分钟缩短至两三分钟,“传统工艺必须与现代生活节奏结合,才能走得更远。”
与之相呼应的,是“砚雕技艺”展示。歙砚传承人叶宗意运刀自如,刀法或豪放或细腻。他说:“砚雕是一门艺术,讲究掩疵显美、比例协调,和书画创作是相通的。”
而“芜湖铁画”展台则以其“冷锻热作”独家技艺,将坚硬的铁锻打出如水墨般柔和的渲染效果,真正实现“以铁为墨,铁骨丹青”。
这些技艺展示,看似与竞技无关,实则恰恰体现了我省技能建设的深厚底蕴:技能人才不仅要懂技术、会操作,更要有文化底蕴和美学素养。这正是“皖工徽匠”区别于其他地域技能品牌的重要特质:技艺背后,是徽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我省正在做的,是将工匠精神植根于江淮大地,让技能人才不仅具备“匠技”,更具备“匠魂”。(记者 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