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大省,“十四五”期间我省充分发挥科技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全力为“中国饭碗”增“皖”粮。2024年,安徽粮食总产量达836.9亿斤,同比增长0.8%;油料产量189.5万吨,同比增长0.3%……这一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藏粮于技,成为牵引江淮粮仓建设的重要动力。
涡阳县张兴森家庭农场每年都会根据省农科院的推荐和建议,示范种植十几个小麦新品种,并根据实产情况,来年选择两三个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同时,他们还应用了省农科院研制的小麦高质量机械耕播、小麦高效施肥及轻简化栽培等农业主推技术,在耕整地、播种、施肥、防控等环节大大节约了成本。今年夏收期间,这个家庭农场再次创造了当地的高产纪录。
近年来,安徽小麦单产与总产均大幅提升。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杜世州博士介绍,2025年406.7公斤/亩的单产,是仅次于2024年407.7公斤/亩的历史第二高产。“今年气候条件不佳,仍获此佳绩,除新品种应用外,高产栽培技术的提升与推广功不可没。”杜世州说。
水稻是安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3750万亩左右,居全国第四位,占全国水稻面积的8.6%。近年来,安徽省稻米产业围绕“构建绿色全产业链、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持续推动品种选育、智能农机、轻简栽培等方面协同创新,大力支持种植大户、合作社参与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有效提升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到位率。
在芜湖中联重科峨桥智慧农场,水稻生长季节已看不见农民穿梭忙碌的身影。水位仪和土壤墒情仪让需水状况一目了然,全天候探头让水稻长势清晰可见,虫情测报灯让病虫害情况无所遁形……“这些数据都会在App上实时展示。”中联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不出家门,田间景象便可尽在掌握。”
近年来,安徽深入实施“数字皖农”行动,通过支持研发农业垂直大模型、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打造农业产业互联网等,持续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运用。2024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51.2%,居全国前列。
种业是农业发展的命脉,近年来,我省建设完善资源保存共享体系,让种子和遗传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高效使用。同时聚焦粮食安全、单产提升等重要行动的品种需求。2024年,安徽通过国审的主要农作物品种193个,居全国第二位;累计建设完善91个省级保种单位,并组织省级以上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汇交资源数量4.6万份,入选国家优异种质资源总数居全国第三位。
“十四五”以来,省农科院培育出水稻“徽两优985”、小麦“安科1803”“荃麦725”等优良粮油作物品种,选育“徽薯1号”“徽棉1号”“桑梓1号”“皖茶4号”等经济作物品种,广泛应用于生产。水稻“徽两优985”入选2025年度超级稻确认品种,为我省唯一入选品种。
同时,“江淮地区软质小麦轻简化丰产栽培技术”“鲜食玉米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淮北平原夏大豆增密抗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主推技术在省内推广面积不断增加,创造了一批高产典型。“皖垦麦22”实收亩产913.18公斤,实现我省自育小麦品种突破900公斤目标;“皖豆37”实现亩产301.7公斤,获全国大豆高产竞赛“金豆王”称号;杂交芝麻“皖芝27号”亩产208.7公斤,刷新我省芝麻单产纪录。(记者 汪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