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新传奇-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10/07 09:36:13
来源:安徽日报

“牛郎织女”新传奇

字体:

  利辛县以“布”为经、“牛”为纬,织就产城融合新图景——

  “牛郎织女”新传奇

  “妈妈把天上的彩虹穿在人们身上,爸爸让地上的牛肉香飘四方。”初秋之夜,女儿作文里的句子,让孙艳萍和李廷伟相视而笑。在利辛,这对夫妻的故事,恰似现代版“牛郎织女”——他们的“织机”是智能化生产线,“老牛”化作了牛肉产业链。

  从“一块布”到“一头牛”,两人的生活轨迹,正是利辛县纺织服装和肉牛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今年上半年,利辛县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72.18亿元,同比增长27.07%;全县肉牛饲养量14.01万头,带动绿色食品产值102.38亿元,增长16.3%。

  “磁扣女工”触摸“智造彩虹”

  涡流纺织机生产线高速运转,以每分钟纺纱500多米的速度,源源不断地吐出色彩缤纷的纱线……

  “三原色真的能织出彩虹!”穿梭在明净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面对数据库里数千个色彩配方,安徽翰联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孙艳萍感叹着科技与坚守的魔力。

  孙艳萍与利辛纺织结缘于十年前。彼时,新婚的她随丈夫来到利辛望疃镇。李廷伟投身牛肉食品研发,她则怀抱婴儿,接下附近窗纱厂缝磁扣的零活。指尖辛劳,一件所得只有几分钱。

  利辛丝网纱门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从业人数曾超过3.6万人。利辛县轻纺服饰行业协会秘书长管明强认为,该产业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多年发展为当地培育了大量纺织人才。“县内纺织工近5万人,另外约50万外出务工者中,70%女性投身纺织业。”

  丝网纱门的从业经验也让孙艳萍于2017年顺利入职翰联色纺,负责订单统计,在自身收入稳步提升的同时,也见证了企业的蝶变。

  2019年,翰联色纺凭借独创的“纺前染色”技术,以三原色调配出4000余种纱线色彩,跻身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但在孙艳萍当时的记忆中却是另一番场景:车间里老式纺机日夜轰鸣,老师傅穿梭忙碌,日产量仅10吨纱线,产能远滞后于市场需求。

  2023年,翰联色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年利辛将纺织服装定为主导产业,力推升级改造,打造“纱、布、染、衣”四个百亿集群。该县经信发展工业投资有限公司注资2亿元,与翰联色纺合资成立雪纺纺织。

  那时,孙艳萍第一次触摸到那台传说中的“纺织巨兽”——价值550万元的涡流纺纱机。指尖轻触屏幕,50多台纺机应声而舞,纱锭飞旋如银龙。曾经200多人日纺纱10吨,而今30人日纺纱80吨。

  从孙艳萍手中的一束色纺纱开始,织布、印染、成衣……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利辛“疯长”。2024年,纺织服装全链产值突破130亿元,助力利辛跻身“安徽县域投资竞争力十强”与“全省县域经济总量20强”。今年上半年,该产业拉动全县规模工业增长15.2%,制造业投资飙升61.6%。

  “分散变集聚、贴牌变品牌、织造变智造,我们正加速构建协同一体的产业生态圈,力争年底‘一块布’全链产值跨上第二个百亿台阶。”利辛县副县长陈静信心满满。

  “与牛结缘”致力“舌尖创新”

  与孙艳萍的“彩虹”事业相映衬的,是李廷伟深耕的“牛”事业。食品科学专业出身的他,曾因养殖肉鸡受挫,2016年转战肉制品行业,从此与牛结缘。

  “这几年肉牛价格像过山车,但消费端牛肉加工产品的价格变化不大。深加工是破局关键。”在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李廷伟专注牛副产品研发,牛肝、板筋、蹄筋变身小包装休闲美食。“方便休闲食品销量逐年攀升,麻辣、五香、烧烤等20多种口味丰富舌尖体验。”

  李廷伟所在企业,建成了从来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追溯系统。“通过产品日期,可追溯原料批次、宰杀检疫过程,关联到牛场和个体。肉牛耳标则记录喂养信息。”

  技术革新悄然渗透生产线。低温高湿解冻替代传统粗放水泡,全自动真空包装机取代手工装袋,最大程度锁住新鲜与安全。李廷伟坚信,牛肉价值的跃升,就藏在科技赋能的深加工里。

  更深的变革在牧场源头。欣浩翔公司搭建的“徽牛云”平台,赋予每块牛肉“数字一生”。扫描二维码,牛的饲喂、检疫、屠宰信息一目了然。智控耳标实时监测体温和运动量,智能系统精准调控饲料配方。科技赋能下,肉牛出栏周期缩短约20天,整体效益提升20%。

  利辛肉牛产业底蕴深厚。作为传统产粮大县,年约200万吨秸秆资源支撑了肉牛的大规模养殖,先后获“全国秸秆养牛十佳示范县”“全省养牛先进县”“安徽省养殖十强县”等称号。

  利辛县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出台支持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十条政策,推动肉牛产业平稳发展、串珠成链。

  规模化养殖场星罗棋布,万头牛场12家,肉牛饲养量超过14万头;年加工3万吨的牛肉厂及年屠宰5万头的肉牛屠宰厂建成投用,相关食品企业达41家;长三角牛肉消费场景涌现,牛血提取生物医药原料,牛黄价比黄金……截至8月底,利辛县肉牛全产业链产值43.66亿元,同比增长11.21%。

  一头牛,从牧场到餐桌,正拉动上百亿舌尖经济。

  产业脉动融入烟火人间

  结束工作,李廷伟携家人沿小区旁的晴岚溪畔漫步,很快来到与醉月溪交汇的“溪溪公园”。“溪溪”谐音“七夕”,当地人也叫它“七夕公园”。这里,是利辛产业脉动融入市井烟火的缩影。

  孙艳萍牵着孩子,触摸布艺市集里柔软的织物——那是利辛“一块布”产业开出的绚丽花朵。旁边,亳品汇牛肉干、康美味涮锅牛肉香气四溢,与布艺文创相映成趣。“轻纺+肉牛+文旅”的消费矩阵,让产业印记融入百姓日常。

  曾经沉寂的角落成了烟火升腾的“拐角街”。利辛县深挖牛郎织女浪漫传说,巧妙融合轻纺之“柔”与肉牛之“犇”,编织城市肌理,年吸引客流超210万人次。如今,“徽牛乐园”吸引市民打卡夜游,“织女广场”成了年轻人“拐角遇见爱”的起点。

  今年8月29日,第十八届(2025)牛业发展大会在利辛启幕,同期举办首届伏牛美食文化节、“森林·湿地·牛”音乐节及亳州特色农产品展销等十几项农文旅活动。

  “聚焦‘小手拉大手’‘银发经济’‘青年群体’,打造‘牛郎织女’主题夜经济消费新场景,助力现代肉牛产业与纺织服装产业互促共进,擦亮‘要养心来利辛,来利辛真养心’的文化名片。”利辛县委书记张吉明表示。

  立足“一块布”“一头牛”资源禀赋,利辛持续推进“文旅+”“+文旅”融合:拐角街徽牛美食街区、青青草原等14个项目已运营;养心苑、徽牛文化中心等4个在建;2024年完成乡村旅游“微创意、微改造”提升改造125处,力推“家门口”旅游。

  “清晨沿河慢跑,午间品拐角街美食,傍晚携家人休闲散步,夜里好友小聚赏星光——这就是利辛给我们的滋养。”李廷伟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足。曾经为异地分居忧愁的夫妻,如今在家乡的产业浪潮里找到稳稳的幸福。

  女儿作文本上的童言,正是利辛产城融合的生动注脚。纺织机的轰鸣吞吐着全球订单,肉牛链牵引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当传统农业县一手织就“衣被天下”的产业彩虹,一手托起“牛气冲天”的金字招牌,孙艳萍与李廷伟的故事,已不仅是牛郎织女的现代重逢,更是一个县域在时代大潮中“牛劲十足、锦绣八方”的铿锵答卷。

  记者 任雷 通讯员 曾莹莹

【纠错】 【责任编辑:周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