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品牌云集、新车型亮相、“黑科技”亮眼、“潮”活动吸睛……9月29日至10月5日,随着2025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大会在合肥上演,一场热力十足的“汽车盛宴”再次燃动全城。7天时间里,车展迎来观众约52万人次,销售车辆20096台,销售额约36.7亿元。
火爆的消费场景,见证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进阶。《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智造活力指数》显示,5年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跃迁发展,产量增长超20倍。今年1月至8月,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102.39万辆,其中,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9.02万辆。
技术提“质”
——从“电动化”到“智能化”
从动力系统到智能驾驶,从安全防护到用户体验,科技创新正加速推动新能源汽车从电动化的上半场切换到智能化的下半场,全方位重塑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
在本届车展上,作为江汽集团与华为携手打造的新时代旗舰车型,尊界S800璀璨亮相。该车型搭载华为途灵龙行平台、天使座主动安全防护系统等多项全球领先技术,实现了从“被动智能”到“自主智能”的跃迁。据了解,该车型自上市以来仅4个月时间,大定订单便突破1.5万台,打破了长期由海外豪华品牌主导的百万级轿车市场格局。
以尊界S800为代表的一批新车型的“横空出世”,向世界展示着新能源汽车“合肥技术”硬实力。
步入江淮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尊界超级工厂,一幅宏大的数智化图景令人震撼。1800台智能机器人构建的自动化体系覆盖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全流程,自研算法对1500个关键点进行实时监测,数字孪生技术为每辆车建立全生命周期数字档案。前不久,该工厂凭借全链路数字化生产线、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一系列亮眼的创新成果,成功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名单。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合肥借助宏观政策、科创资源、产业基础等优势,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招大引强力度,目前已集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等6家整车企业,拥有产业链企业近600家,实现外资巨头、央企造车、造车新势力、地方自主品牌、华为生态圈等多种造车形式“全满贯”。
高能级平台是“加速器”。围绕产业链,合肥紧抓“需求端+应用端”落地创新链,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聚焦汽车领域“卡脖子”技术,发挥大院大所创新资源优势,共建6家汽车领域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60家,半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智能座舱芯片等技术全球领先。
发挥人才核心驱动力作用。合肥大力培养和引进新能源汽车领域创新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结合,目前全市汇聚新能源汽车领域从业人员超15万人,其中研发人员超4万人。
随着“第一动力”的澎湃,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转型。
结构向“优”
——从“整车强”到“全链强”
冲压、焊接、涂装……在长丰县比亚迪合肥基地,机械臂精准舞动,满载零部件的拖车来回穿梭,一辆辆崭新的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在这里,不到一分钟就有一辆整车诞生。去年,长丰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国县域第一,整车产量达95万辆。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型期,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同样面临多重挑战。
合肥虽汇聚了比亚迪等6大整车制造巨头,但全市的产业链配套能力相对薄弱。据介绍,去年底,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整零比仅为1∶0.8,远低于发达区域1∶1甚至1∶2的水平,“整车强、零部件弱”的结构性矛盾较突出。
如何破解结构性“痛点”?合肥市围绕整车企业,通过培育和引进,做好“链文章”,上半年新增65个零部件配套项目,总投资超345亿元,进一步夯实本地供应链,让“合肥造”零部件的本地化率再上新台阶。今年下半年,将继续瞄准动力总成、智能网联等关键领域精准招商,培育更多“专精特新”配套企业,力争在高附加值领域再添新动能,让供应链“韧性更足、底气更硬”。
人才缺口同样不容忽视。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2025年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人才总量预计达到120万人,而人才缺口预计将达103万人。对合肥来说,高端研发人才不足、维修服务领域人才缺失等矛盾同样存在。
如何解决人才不足的矛盾?以长丰县为例,为契合产业高速发展需求,长丰积极推进“订单式”“定制化”人才培养,引导比亚迪等重点企业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技师学院等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开设40多个订单班、冠名班,2800多名学生在“工学交替”中,把课本知识变成了能拧动螺丝、调试设备的真本领。
市场闯“外”
——从“卖全国”到“卖全球”
新能源汽车出海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迈向世界舞台的重要一步棋。扬帆出海,不仅是企业拓展市场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全球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
9月22日,随着最后5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驶入JSQ(汽车运输专用车)专用车厢,满载290台“合肥造”新能源汽车的中欧班列(合肥)JSQ笼车新能源整车专列,从合肥北城铁路综合物流园下塘铁路专用线上缓缓启程,分别前往阿拉木图和塔什干。
“合肥造”新能源汽车远销海外。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合肥新能源汽车出口额54.5亿元,同比增长57.6%。江汽集团建立了8家海外子公司,中高端轻卡累计17年位居行业出口第一。蔚来秉承“生而全球”的发展理念,目前在中国、欧洲、中东等地的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销售和服务体系。
为助力新能源汽车“跑”向全球,合肥加快谋划和布局。今年,合肥印发2025年“徽动全球”出海行动方案,提供航线定制和高效装卸服务,推动完善国际营销网络,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展会,助力车企走出去、拓市场、揽订单。
新举措、新办法层出不穷。8月初,合肥新桥机场,一辆国产纯电新能源汽车搭乘中亚航空公司C67616航班从合肥起飞,前往以色列特拉维夫。这是该机场今年首次以空运方式完成新能源汽车整车带电出口业务。
为实现新能源汽车“出厂即出海”,合肥加速畅通集水运、铁路、公路、空运等多式联运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通道。
截至今年8月25日,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发运量已超过5050列,发展成为连接20个国家、170个国际节点城市的“丝路网络”。班列实行定点、定线、定班、定时、定价的“五定模式”,并设立“绿色通道”优先保障新能源汽车运输。
随着更多企业和新能源汽车走出去,不沿江、不靠海的合肥,正逐步从“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跨越。
品牌增“值”
——从“成长期”到“提档期”
进入“下半场”,合肥距离名副其实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还有多远?
擦亮“汽车之都”标签,担当汽车制造“皖军”排头兵,不但要有智造的实力、产业的调整和出海的雄心,还需要多方协力下好“新能源汽车+”这盘棋局,实现品牌增值。
“新能源汽车+品牌矩阵”凝聚产业合力。目前,合肥已汇聚外资巨头、央企力量、造车新势力、地方国企品牌及华为生态群等多元主体,构建起覆盖多类型、全阵营的造车力量版图。在此基础上,合肥正探索整合传播资源,在保留各车企品牌个性的同时,推动产业整体声量叠加放大,进而持续提升“合肥新能源汽车”的集体品牌影响力。
“新能源汽车+展会经济”激活城市影响力。短短数年,合肥的“十一”假期已成了万众瞩目的“汽车文化节”。2025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大会便是典型实践:它跳出传统车展“卖车”单一逻辑,化身“产业连接器”,既集中展示尊界S800智能驾驶、半固态电池等“合肥硬科技”,又邀请全球各地的采购商现场对接,让本土技术直连国际市场。同时,举办“城市后备箱嘉年华”等特色活动,让更多市民参与其中。这种“专业+大众”“国内+国际”的双重定位,让展会从短期“流量狂欢”升级为提升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的长效载体。
“新能源汽车+文旅体验”让汽车文化融入城市肌理。今年暑假的“AI汽车大探索”研学活动,让青少年走进车间见证机械臂焊接、数字孪生技术,将“智能制造”转化为可触摸的认知;蔚来新桥工厂的空中连廊参观通道,成为用户感受先进制造与品牌生活方式的空间;商圈人流密集区的“合肥造”汽车静态展示,更让城市汽车基因触手可及。这些贴近需求的探索,让汽车文化自然融入城市肌理,形成持久的品牌认同。
“新能源汽车+消费生态”拉动市场活力。合肥在2025新能源汽车大会期间投入超1亿元消费券与补贴,7天内实现36.7亿元销售额。同时联动商圈、文旅景区推出“购车享门票折扣、停车免费”等组合优惠,让“买车”延伸至“开启新消费场景”。这种汽车消费与城市生活的深度绑定,既拉动短期销量,更体现城市的温度。
未来,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变革加剧,合肥仍须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加速推动技术攻坚、市场拓展和品牌提升,不断实现产业进阶,稳步迈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记者 许根宏 许蓓蓓 刘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