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时节,走进当涂县石桥镇团月村村民邢路的蓝龙虾塘口,会看到不时有蓝龙虾挥舞着大钳在水草上攀爬追逐。邢路将虾塘内的地笼缓缓拉起,一只只体格健壮的蓝龙虾挥舞着双钳,活力十足。它通体青蓝色,有一对彪悍大鳌,大鳌上有一条鲜红的带状薄膜,这便是被称作龙虾界新贵族的澳洲淡水龙虾,又名蓝龙虾。
“这些天可忙坏了,天天都在塘口忙着捕捞、分拣、打包蓝龙虾。目前1个塘口已完成清塘,亩产达到125公斤,每公斤平均售价120元,每亩毛收入1.5万元。”邢路一边麻利地将刚捕捞上来的蓝龙虾装进网兜,一边高兴地说,得亏村里兴办的“水乡蓝龙”百亩标苗养殖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供养销一体化,买苗、养虾、卖虾都有保障。
“洋美味”缘何成新特产
在当地,传统水产养殖业是河蟹、小龙虾,放养蓝龙虾还是新鲜事。
“之所以看中这个‘洋美味’,是因为蓝龙虾具有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生长速度快、个体大等优点,其上市期恰好填补了小龙虾和河蟹之间的市场空档。”团月村党总支书记占阳介绍,蓝龙虾苗一只6克左右,下水后经过两个多月的生长,公虾只重可达一两五以上,母虾只重也有一两多。此种规格蓝龙虾目前市场售价每公斤140元,规格越大价格越高。而小龙虾只重达到一两二的“炮头”已很少见,市场售价也远远不及蓝龙虾。
2023年,石桥镇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开展蓝龙虾养殖,团月村、谢公村、团林村三村联合成立了蓝龙虾专业合作社,试养了10亩蓝龙虾并取得成功。2024年,三村又联合浙江福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团月村利用100亩低洼地建设标苗养殖基地,集虾苗养育、成虾养殖、稻虾轮作、技术推广服务、产品销售于一体,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广蓝龙虾养殖,带动农民增收。
“水温低于15℃就停止生长,水质波动稍大时幼苗死亡率超50%,这是虾苗养育最棘手的问题。”来自浙江福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基地技术负责人张亮说,基地通过三项关键举措破解难题:控温保生长,搭建温控大棚,让虾苗全年处于适宜生长环境;水质稳生态,引入专业水处理设备与微生物调控技术,确保水质清洁;精准供营养,根据虾苗、成虾不同阶段需求配置专用饲料,大幅提升生长速度与抗病能力。当蓝龙虾长成3厘米的大苗时,基地将根据订单的情况将大苗发往各养殖水域。
“万元田”这样长了出来
过了技术关,还要过推广关。刚开始,村民们对村里的动机持怀疑态度。
村民程昌喜也看中了蓝龙虾的市场前景,在网上自行购买了5万元的蓝龙虾幼苗,因缺乏养殖技术,不到一个月虾苗就全军覆没。
于是,村里把村民代表和养殖户召集起来开会“算算账”,将成本控制、技术保障和保底收益给村民算清楚,“基地提供的虾苗你们拿回去养,遇到任何问题我们会联系技术人员实地前去解决,后续也会联系好销路,大家不用担心卖不出去。不信,就白纸黑字写在协议书上。”村里的承诺和“一亩田、万元钱”的美好前景让村民们逐渐心动了起来。
村民程昌喜重振信心,从村标苗基地购买了3万尾中等苗,在基地的技术指导下将成活率控制在90%以上,有生以来第一次从一亩田里挣到了万元钱。程昌喜养蓝龙虾的经历,彻底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2024年9月底第一批蓝龙虾上市,供不应求,亩均综合收益从传统养殖的3000元跃升至1.15万元。2024年,基地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40万元、农户增收70万元。
到了今年,自愿养殖蓝龙虾的村民越来越多,有30户养殖户和基地签订了供养销一体化协议,辐射养殖面积达700亩。今年初,基地投入50多万尾虾苗,全年标苗出售、成虾养殖等综合收益稳超百万元。此外,基地从养殖、捕捞到分拣、包装的全流程,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仅公益岗位就帮助10名困难群众累计增收约15万元。
产业好不好,市场说了算。凭借个头大、虾膏肥、出肉率高的优势,加之富含虾青素、高蛋白的营养特点,蓝龙虾迅速成为长三角市场的“香饽饽”。目前,基地已与上海、合肥、南京等地的大型餐饮企业、海鲜批发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本地市场更是供不应求。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未来的发展还要未雨绸缪。”占阳说,今年村里引进了一家电商企业,面向全国销售蓝龙虾。同时,针对水产品保鲜难、附加值低的问题,基地联合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正依托当涂县(石桥)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深加工工厂,进一步拉长产业链。(特约撰稿 吴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