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全国首次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安徽理士电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董捷被授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这位深耕蓄电池领域二十余年的技术专家,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核心技术,主持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成为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涌现的高层次人才典范。
董捷的成长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近年来聚焦“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构建“平台+工程+服务”人才工作体系,持续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的生动实践。
筑平台:打通产才融合“最后一公里”
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主力军。市工信局积极推动地方高校资源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11月,安徽产学研合作对接暨“双创汇”走进淮师大活动举行,现场签约10个校企合作项目;同步启动“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对接活动,现场发布淮师大66个科研项目和34家企业的技术需求。同时,成立高端装备制造协会,促成淮理工与5家装备企业签订校企共建协议,引进2名博士参与企业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指导企业申请国家专利12件。
此外,通过制造业“揭榜挂帅”机制,龙波电气等5家企业联合高校攻克技术难题;通过工信部直属高校产教融合项目,跟踪推进17个合作项目,其中6个已落地转化。平台建设不仅限于校企合作,围绕铝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淮北累计培育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人才+平台+项目”的良性循环。
强培育:打造企业家“成长摇篮”
今年4月,大唐淮北教育培训中心内,安徽大学教授吴成颂为“相城薪火·淮商菁英领航班”学员讲授“大变局下的企业突围与发展之道”,参训的青年企业家们专注记录,不时举手提问。这场培训是市工信局实施企业人才培育工程的重要一环。
“专家授课+企业经验分享+参观行业标杆”的多元化培养模式,让“淮商大讲堂”成为企业家成长的沃土。2024年以来,已举办培训11期,覆盖400余人次。此外,市工信局还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多批企业家赴外地学习先进管理经验。
培育目光不仅聚焦于企业家个体,更延伸至企业人才发展机制的构建。在政策引导下,一批如淮北合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这样的优质企业,正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作为企业创始人、淮北市高层次人才代表,石晴积极响应当地人才政策,在企业内部创新推行“家文化”管理,通过提供无息购房借款、组织青年联谊等务实举措,有效增强了人才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这一系列努力结出硕果:企业研发团队占比高达28.5%,累计获得近70项专利,生动展现了人才与企业共同成长、企业与城市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优服务: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人才工作,基础在培育,关键在服务。市工信局建立企业诉求“收集—分办—督办—反馈”闭环机制,今年以来解决企业问题240余项,办结率超90%。同时,通过“重点工业企业走进口子”等产需对接活动,推动工业产品销售率位居全省第三。
在濉溪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政府与上海财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签订政产学研协议,建成省内唯一的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汇聚研发人员1085人,占集群从业人数的12%。该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成为产才融合的典范。
从董捷荣获全国劳模到石晴带领企业跻身“小巨人”,从产学研精准对接到产业链人才集聚,市工信局正以人才工作为抓手,推动新型工业化迈上新台阶。随着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淮北的转型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记者 于晓 通讯员 王静 魏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