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外骨骼轻松爬山、机器人护理床秒变轮椅、防摔马甲弹出气囊保护身体关键部位……如今,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各种老年消费场景层出不穷。当“60后”新老人带着财富储备与品质需求入场,银发经济已从民生保障的“必答题”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加分题”。
截至2024年末,安徽60岁及以上人口达1348.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22.03%,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面对人口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既是回应千万老年人美好生活向往的务实之举,更是将“夕阳红”产业转为“朝阳”产业的关键。
推动银发产业量质并进
国庆中秋假期,安徽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所属安徽省健康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加大重点项目直播力度,在线推销位于肥东县白马山康养小镇的合肥滨湖雅园项目康养旅居产品。“我们以中医疗养、药食同源为核心特色,推出了包括睡眠调理、减脂调理等多种康养旅居产品。”合肥滨湖雅园项目营销总监施立飞告诉记者。
依托优质自然资源禀赋,近年来,我省大力布局康养旅居产业。中铁四局、中国康养、安徽省投资集团、安徽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等央企、国企纷纷入局,为行业注入专业力量。去年9月,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正式签约,有力推动长三角康养大市场协同发展。我省还涌现出岳西县天悦湾温泉康养度假区、石台县西黄山富硒农旅度假区森林康养基地、庐江县汤池温泉旅游度假区等一批特色康养基地,旅居康养产业蓄势待发。
作为科技大省,安徽在智慧健康养老、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表现同样亮眼,智能可穿戴设备、多功能康复辅具、智慧养老软件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合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以及滁州智能家电、亳州现代中药等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我们推出的外骨骼、机器人护理床、多功能助力移位机等产品远销全国十多个省(区、市)。”安徽三联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吴先春表示。
养老服务的创新探索也在不断深化。我省正积极推广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深度融合的嵌入式养老模式。“这种模式把微型养老机构建到‘家门口’,既保留了居家养老的温馨,又能依托社区与机构资源实现高效服务响应。”马鞍山市花山区民政局副局长陶琳介绍。与此同时,医养结合工作也在稳步推进。截至2024年底,全省建有老年医院17家,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康复医院42家、护理院(中心)138家,全省医养签约合作2034对。
银发经济虽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也面临“成长的烦恼”。安徽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安徽省人口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中锋表示,安徽银发经济尚存在能级、质量不高的特点,各种业态的产业链条不够完整,需要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吴先春也认为,当前产业上下游衔接不畅、完整产业链条尚未形成、标准体系缺失等问题,正制约着行业高质量发展。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破解这一困境尚需政府出手。“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与产业规划布局,通过明确方向、搭建框架,引导行业尽快建立覆盖服务、产品、管理等领域的相关标准体系。”安徽省健康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合肥滨湖雅园项目总经理陶晨表示。
破解难题,安徽拥有独特优势可借力。作为科技创新大省,安徽的科创活力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近水楼台”。安徽省老博会组委会负责人杨智表示,将技术优势与养老需求深度融合,有望打造出极具辨识度的产业名片。
同时,安徽毗邻沪苏浙的独特区位优势,叠加丰富的旅居康养资源,为精准对接长三角养老溢出需求、合力共建长三角康养大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江苏禾康养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区域负责人祝永国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重点打通跨区域医保政策壁垒,深化医疗资源协同合作,真正让老年人医保异地结算无“后顾之忧”。
激活银发市场消费活力
10月10日上午,在合肥市包河区万年埠街道万慈社区智慧养老产品中心,社工正在为老人测量血糖,旁边的展示台上,摆放着血压计、血糖仪、跌倒报警器等产品。“我们通过整合社区空间资源,创立了集展示、体验、销售和租赁于一体的智慧养老产品中心。”中心运营方、国控创智健康科技产业(安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总监张清锁介绍。据了解,这是合肥市首家智慧养老产品社区租售中心。
近年来,安徽协同推进养老事业与产业,织密城乡养老服务网络。各地通过居家适老化改造、政府购买服务等举措,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丰富社区养老供给。机构养老市场主体日益多元,不少企业紧跟步伐,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运营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助餐、助浴等服务切实解决了部分特殊老人的刚需。
然而,一边是智慧养老设备在展会受捧,一边是老人想买根拐杖却找不到门店;一边是热门目的地一房难求,一边是部分康养旅居客房建成后遇冷。如何让消费服务网络与产业链条同频共振,既是民生考题,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答题。
安徽九久夕阳红医养集团总经理刘文倬表示,旗下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以政府购买为主,市场化短板明显。禾康在安徽的居家服务同样如此,祝永国坦言个人消费占比仅5%—10%,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任重道远。
产品销售也面临类似困境。吴先春透露,安徽三联机器人部分热销产品,个人购买量仅占三成,多数产品流向养老机构、企业展厅及高校。“线下销售网络不足、信息不对称等,导致个人消费端开发频频受阻。”吴先春说。
政策利好正加速落地。今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明确向中度以上失能老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券,补贴比例达30%—60%,以强有力举措撬动银发消费市场,我省滁州入选试点。民政部、财政部将根据项目试点情况,于2025年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
杨智建议,政府可借消费券营造氛围、撬动个人消费,激活市场并带动产业,同时推动卖场设置银发专区、电商开辟银发频道,丰富销售网络。孙中锋呼吁完善养老金调整机制、扩大长护险覆盖,有条件的地区可推广消费补贴,重点支持康复辅具与适老化改造。吴先春则提议借鉴上海模式,在社区设立康复辅具租赁中心,实现产需高效对接。
我省目前正在织密城乡养老服务网络,预计到2026年,在城市建成不少于400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在农村建立幸福院,竭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业内人士表示,可以运用这些“毛细血管”,搭建银发产品展销平台,形成产业链提供好产品—服务网送达好体验—消费力反推好创新的正向循环。
营造银发经济发展良好环境
眼下正值换季,合肥市退休教师姜晓华却在商场女装区犯了难:“现在市面上卖老年女装的店铺太少,即使有,款式也不太好看,网上买又怕尺码不合身,我们这个年纪,挑件合适的衣服太难了!”
银发经济也是民心经济,其核心终究是“人”。安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攀升,他们既有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的品质需求,也有线上购物、智能服务的新消费习惯。能否优化供给、让产品服务精准契合银发人群核心需求,直接关系银发经济活跃度。而银发群体需求呈多元化态势,低龄活力老人追求品质,高龄失能老人则更重刚需。
吴先春指出,目前市场上一些养老产品销售业绩不佳,跟它们没有契合银发人群的核心需求有关。“智慧养老产品,要提升老人使用的便利度,且要能真实解决老人‘痛点’。”吴先春说,服务的稳定性也十分重要,不能因为频繁的“更新换代”,让市场无所适从。
当前,“60后”“70后”正渐次步入老年。这批“中产主力军”追求高品质、全方位、自我实现的生活,消费力更强。“市场需细分赛道,根据银发人群需求,提供高、中、低档产品,让每位老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张清锁说。
银发人群的消费习惯也需要不断培育。陶晨表示,发展银发经济,要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观念转变,这个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不断引导。“要转变‘重储蓄、轻消费’观念,培养健康消费习惯。”
部门监管同样不能缺位。一些不法分子以“保健神药”“低价旅行团”“投资养老”等项目为诱饵,抓住老年人对健康养生、关怀照顾、养老储备的焦虑,打感情牌、走温情路,诱使老人跌入“银发陷阱”,造成财产损失。施立飞建议,监管部门要为银发经济保驾护航,着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如何让老年人愿消费、敢消费?杨智提议,监管部门可与行业协会联合推出“银发消费放心清单”,对优质产品与服务进行认证。与此同时,建立便捷的售后维权通道,如设立老年消费专属客服、简化退换货流程,为银发消费保驾护航。(记者 刘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