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东至县香隅镇金鸡村,目之所及皆是生机:千亩稻田金浪翻滚,中草药基地绿意盎然。
“过去村里的地,东一块西一块像‘补丁’,最大的不过几亩,最小的就几分,农机进不来、灌溉跟不上,年轻人不愿种、老人种不动,不少田都荒了。”近日,提起曾经的耕地困境,金鸡村党总支书记吴峰感慨万千。
2021年,村“两委”将“小田变大田”改造列为破题关键,可改革之初便遭遇“梗阻”,部分村民担心调整后失去耕地;还有人对改造后的收益半信半疑,迟迟不愿松口。为解开村民的“心结”,村“两委”班子成员分片包干,带着政策文件、收益测算表挨家挨户上门走访。
“田块调整后,大家的耕地面积一分不少,质量还能提升;统一流转给种植大户后,不仅有稳定租金,还能在家门口务工挣钱。”吴峰向村民承诺。历经百余人次耐心沟通,村民们终于放下顾虑,达成改造共识。
金鸡村按“宜机化、水利化、标准化”改造耕地:地块推平,沟渠纵横流水,机耕道宽阔平整,灌溉机站崭新。过去收割,村民弯腰弓背,累垮双手;如今农机到田埂,收割脱粒效率大增。到2024年,金鸡村累计完成“小田变大田”改造2000余亩。今年3月初,随着最后160余亩零散田块改造完工,全村耕地实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全域连片、旱涝保收”,成为香隅镇的粮食生产核心区。
田块整合后,金鸡村通过公开招标,将连片耕地发包给7名种植大户。“规模化种植不仅降低种子、化肥、农机等成本,还能统一采用良种和新技术,镇农技站的专家还定期来指导,粮食产量比以前高多了。”种植大户王士贵算了一笔账,他承包的稻田亩产从改造前的几百斤提升到现在的千斤以上,年均增收近10万元。村民们更是双重受益,除每亩每年600元的土地租金外,还能在大户田地务工,日均收入150元。仅土地流转和务工两项,村民年人均增收超1000元,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5万元。
“粮食安全是根基,但要让村民腰包更鼓,必须发展特色产业。”吴峰说。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村“两委”把目光投向100余亩因灌溉不便长期撂荒的土地。去年,吴峰带头跑市场、做调研,发现党参、玄参、芍药等中草药市场需求旺盛,本地土壤气候适合种植。为打消村民顾虑,他自掏腰包,以村集体合作模式承包撂荒地试种中草药,还专程赴亳州等地学习种植技术,邀请农业专家上门指导,雇佣8名本村村民日常管护,从选种、育苗到采收、加工全程跟踪把关。
“今年是试种第二年,玄参长势比去年好,前几天挖了一棵就有半斤重。”吴峰指着郁郁葱葱的中草药基地信心满满。“下霜后就能采收,预计总产量能达12万斤,收益能有几十万元,这撂荒地算是真正‘活’了。”
如今,金鸡村的中草药基地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还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成为继粮食种植之外的又一增收支柱。(记者 徐建 本报通讯员 徐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