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41万人,无需跑腿、无需证明,社保待遇和惠民补贴自动到账——这是亳州市通过“无感互认”改革实现的成果。近年来,亳州以法治思维重构待遇领取资格认证体系,创新“无感互认”模式,推动政务服务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成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的一项生动实践。
“过去每年都要去社区,排队填表或者拍照,腿脚不便的还得家人陪着,很麻烦。”10月10日,在亳州市谯城区花戏楼街道桑园社区,78岁的企业退休职工周一大回忆道。如今,他和全市140余万待遇领取者一样,再也不用为资格认证操心。乘车、看病、买药、刷卡消费……这些日常行为数据被系统自动捕捉、智能比对,成为“生存状态”的佐证。
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梅言介绍,改革自2023年启动,通过搭建“无感互认”平台,归集50个渠道、4530万条数据,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和认证算法,实现“信息比对为主、人脸识别为辅、人工服务兜底”的认证体系。认证结果还在民政、卫健、教育等10个部门22个事项中“互认复用”,让群众彻底告别“多头跑、重复证”。
“这项改革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法治思维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亳州市司法局副局长宋健表示。当地严格遵循《社会保险经办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资格认证“无感互认”服务规范,明确数据采集、使用、管理的全流程制度,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
在数据使用上,亳州市坚持“最小必要”原则,仅收集身份信息等必要数据,并严格限定用于资格认证,切实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同时,通过村级报送与举报奖励机制,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筑牢资金“安全网”。
“以前一到认证季,社区里人满为患,现在只需要上门梳理一下数据无法比对的人员就行。”谯城区薛阁街道幸福社区社保专员王书丽感慨,工作量大幅减少,有更多时间服务居民。
据统计,“无感互认”模式使行政成本节约80%以上,基层工作量减少90%以上。系统比对成功率超过85%,累计安全发放资金158亿元,追回违规资金78.98万元,实现资金安全与便民服务的“双赢”。
目前,亳州“无感互认”模式已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公示项目,并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列为典型案例,上海市奉贤区等多地前来学习。这一改革不仅重构了资格认证的政务服务模式,也为全国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我们将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从‘单项突破’向‘全域提升’迈进。”宋健表示,未来亳州将继续以法治思维驱动服务创新,让更多改革成果惠及于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的法治力量。(记者 任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