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筑梦乡野-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10/20 11:11:56
来源:安徽日报

“新农人”筑梦乡野

字体:

  连日来,在位于天长市汊涧镇张营村的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平东林正连天加夜组织收割机收割水稻,随后送入烘干中心烘干,保障粮食少受损失。“除本地农户,这段时间还有不少南京、淮安的农户打电话过来,咨询对接烘干服务信息。”平东林对记者说,烘干塔人停机不停,每天烘干400吨稻谷,烘完的稻谷水分在14.5%左右,可以直接入库;对其他上门的农户,合作社也提供稻谷烘干、收购一条龙服务。

  “90后”的平东林是土生土长的张营村人,大学毕业后当过老师,后来在菲律宾攻读教育管理硕士期间,他被当地现代农业深深吸引。2017年毕业回国后,平东林放弃在上海工作的机会,回乡创办天长市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他过去的4名学生也陆续加入。

  “说到底,是自己对土地有一份感情。农村天地大有可为,需要年轻人接力扎下身子,用先进的理念和科技,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平东林对记者说。

  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新农人”虚心向本地“田秀才”“老把式”学水肥管控,拜市土肥站、植保站专家为师,刻苦钻研农艺、农技。

  近年来,通过创新采用“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禾禾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小农户形成“联合体”,为成员提供从农资供应到农机作业、水肥管理、田间植保,直至产后仓储和市场营销的全链条服务。同时,与农户签订保价协议,减少农户的风险,并积极参加农产品展销会、运用网络销售拓展市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我们深知农业科技的作用,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解决稻油轮作茬口、土壤肥力、油菜毯状苗移栽技术应用、秧苗疑难杂症防治等一系列问题,还成立天长水稻科技小院,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平东林介绍,合作社还建成全程社会化服务管理平台、远程虫情情报系统和远程气象监测站,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农作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每年减少管理成本近30万元,并大大降低了天气灾害、病虫害带来的影响。

  “十四五”以来,禾禾合作社已从当初的5个人、流转土地几百亩,发展到目前拥有成员108人、配备各类机械设备70余台套、流转土地1100亩、社会化服务面积达3.6万亩的规模。为周边村民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20多万元。

  2024年7月16日,滁州市新农人协会成立,平东林成为首批会员,并担任秘书长。他告诉记者,协会汇聚了一批有志青年,涵盖了产业链条上从种到售各个环节,且年轻、学历高,500多名会员平均年龄40岁出头,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17.67%,大专学历占比39.34%。协会成立以来,开展培训讲座、田间指导、资源对接等活动,打造了一批以农文旅融合体验为特色的新乡村空间。记者 罗宝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东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