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怀宁县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怀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持续推进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工程,着力打通乡村“血脉”净化的“最后一公里”。
高位谋划,构建城乡治水新格局
怀宁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境内地形复杂、村庄分布分散、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县住建局项目负责人潘泰表示:“必须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
该县确立了“县城辐射、区域共建、就地处理”相结合的梯次推进思路,其核心在于“精准施策,不搞‘一刀切’”。
对于靠近县城和乡镇镇区的村庄,当地优先将其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借助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设施共享、效率最大化。对人口相对集中、条件成熟的中心村,则规划建设独立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而对于居住分散、地形复杂的村落,怀宁县创新性采用成本更低、维护更简便的分散式处理模式,实现了污水的有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工程筑基,打通“最后一公里”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地下埋设的污水管网将家家户户的厨房、洗涤及卫生间污水统一收集,汇入村头一座外观宛如小花园的污水处理终端。“我们村采用的‘A²/O+人工湿地’组合工艺,能让污水经过生化处理和植物吸附净化后,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B标准,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或景观补水。”良湖村党总支书记夏良平自豪地说。
在县城,投资1.6亿元的怀宁县污水处理厂迁扩建项目已于2023年投入运行。厂长崔茂清介绍:“我们的日处理规模达4万吨,出水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准四类标准。”
在工业集聚的县经开区,针对水质水量波动大、处理难度高的工业污水,经开区污水处理厂采用了先进的MB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和磁混凝工艺。这座专业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如同高效运转的“工业肾脏”,为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环境保障。截至目前,怀宁县已建成18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达每日8.288万立方米,配套污水管网总长度超过305公里,实现了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机制创新,智慧赋能长效管护
污水处理,“建好”是基础,“用好、管好”才是关键。在资金保障上,怀宁县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并引入社会资本。
“对农户而言,主要承担户内管网接驳的费用,每户只需要出几百元钱。”洪铺镇白云村村民组长谢忠华表示,这种方式既体现了“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也调动了群众参与和监督的积极性。
在运营管理上,该县推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对全县的乡镇污水处理站和部分村级处理终端进行统一运营、定期维护的模式。县城乡污水智慧化云平台实时显示全县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数据,实现智能预警与移动运维调度。这套机制实现了“线上监管、线下运维”的高效联动,大幅提升管理效率与应急响应能力。
循环利用,迈向人水和谐新境界
随着县经开区的快速发展,用水量与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怀宁县投资7310.1万元,以DBFOT模式建设经开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园区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近期规模为每日1万吨,配套再生水管网23.6公里。”县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韩胜红介绍,“目前已有7家企业开始使用再生水,用于绿化、冷却等非饮用水用途。”
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改善了怀安河及高河大河的水体水质,为流域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保护。
怀宁县的治水之路,始终是规划先行、科学治理之路。截至今年9月,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46.4%,远超“十四五”末35%的目标。(朱能干 江子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