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皖南村庄的“浴火重生”-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10/21 08:38:23
来源:安徽日报

一个皖南村庄的“浴火重生”

字体:

  丰乐湖水倒映着青山,微风轻拂,湖面漾起粼粼波光。初秋时节,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容溪村静谧而温润。

  两年前,一棵石塑般的古树因游客随手拍摄的视频意外引爆全网,让这座深山村落一夜“出圈”。然而,2024年流量退潮后,村庄陷入集体月收入暴跌76%的窘境。而今,它正用一场“浴火重生”,书写生态敏感型乡村的另一种可能。

  流量退潮的生存考题

  “2370元、13380元——这是去年1月和2月的村集体收入,相比2023年少了一大半。”容溪村会计老吴翻着2024年度的账本,手指在数字间停顿。

  在驻村第一书记汪文东看来,曾经的“高光时刻”更像一个甜蜜的陷阱:2023年,古树视频引爆流量,游客蜂拥而至,但村里仅有一条环湖路、几处破旧石凳,根本撑不起“网红”之名。“游客拍完树就走,连瓶水都买不到。”汪文东坦言。

  更棘手的是“生态红线”。作为国家水源地保护区,容溪村湖边立着醒目的“禁建”标牌,水上乐园的蓝图改了三稿终成废纸。“水库移民村+水源地”的双重身份,把发展死死锚定在岸上。

  村码头广场上,几位老人正闲坐聊天。72岁的村民罗大爷感叹:“孩子不是进城读书,就是外出打工,村里没剩下几个年轻人。”数据显示,容溪村户籍人口1629人,常住仅450余人,且多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

  年轻人在城市扎根,投资者也在隔壁流连——距离容溪村半小时车程内,西递、宏村、呈坎等知名景区如磁石吸走客流。“我们没特色、没配套,拿什么留人?”杂货店罗大姐的质问,道尽了这个边缘乡村的集体焦虑。

  走出困局的解题答卷

  “不能干等政策松动,得自己闯条路出来。”汪文东的这句话,成了容溪村主动破局的起点。说干就干,村庄从三方面同步推进“自救计划”:盘活闲置资产、再造四季景观、捆绑区域流量。

  如今,山腰新建的悬空观景台,已成为打卡新坐标。记者登台四望,丰乐湖碧波揽翠,远山如黛,游客的手机镜头替换了昔日的“网红树”。“环湖布设了4个打卡点,老茶厂改成游客集散中心,公共食堂下月开业——我们要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汪文东指向湖岸,桂花正酝酿秋日的甜香,而村民栽种的四季花木,让“淡季不淡”成为现实。

  更关键的棋落在“向外出击”。当地村“两委”成员化身“推销员”,与2家旅行社、3家酒店签下协议,推出“水源地生态游”黄金线。小火车穿梭林间,游船划过碧波,“容溪清水全鱼宴”的鲜香则缠住游客的胃。与此同时,“凭呈坎门票享游船折扣”的联动策略,让旅行社大巴源源不断驶入村道。

  数据会说话。今年1月至9月,1.76万人次涌入,村里旅游收入飙涨96%,今年5月2日更是创下单日2.3万元的最高收入。

  码头边,58岁的村民罗大叔利索地为游客系上救生衣:“现在每月多赚2000块,干劲足着哩!”笑容里漾出的是民生账本由红转绿的底色。

  生态乡村的“恒值”启示

  暮色浸染湖面,游船犁开金波。容溪村的蝶变,为生态敏感型乡村“写”下三条启示:

  ——以退为进,绿中掘金。放弃“水上开发”的幻想,深耕岸上资源,高空观景台、清水全鱼宴、民宿集群让生态红利变得可触可感;

  ——借势成事,聚流为川。驻村工作队穿针引线,通过旅行社导流、景区联动、引入社会资本,将曾是“旅游孤岛”的容溪,融入区域旅游网络;

  ——守根铸魂,差异制胜。“移民村历史+水源地生态”的独有基因,才是村庄避开“网红速朽”、赢得长久流量的密码。

  “乡村振兴不是独角戏,得唱响大合唱!”汪文东望着重归静谧的湖面感叹。那棵网红树依旧倒映水中,但容溪的故事早已超越“偶然”,奔向“必然”——正如一位返乡创业青年所言:“留得住的绿,才能生出源源不断的金。”(记者 李丹青 通讯员 徐剑)

  

【纠错】 【责任编辑:吴万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