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前不久发布的《安徽县域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城乡融合、绿色转型、对外开放、生活品质和社会治理等七个维度,对安徽县域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其中,“生活品质”因为和“民生”联系最为紧密,尤其引人注目。
报告显示,“生活品质”排名前十的县(市)分别为明光市、黟县、肥东县、当涂县、怀远县、肥西县、霍山县、无为市、太和县和庐江县,这些县(市)分别在诸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方面表现突出,数据抢眼,领跑全省。
数据是对真实的原始记录,千万个调查样本背后,实则是本“民生账”。决定“生活品质”发展质量高低的一系列指标中,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终是民生。
“新鲜血液”
充实基层力量
《安徽县域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中,明光市在“生活品质”排名中位列第一,报告给出的评价包括,该市“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相对较高,具有丰富的医疗资源,为居民健康品质提供了较好保障。
明光市卫健委副主任杨乐用一串数字为该评价作出了注解:“目前明光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有2755人,其中17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678人,村卫生室有296人。”
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保障服务的“网底”,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做得细不细、有多细。从2019年起,明光市就完成了每个村卫生室至少配备一名乡村医生这一目标,到2023年底,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拥有了两名村医。此后,只增不减,目前村医总人数已经达到了296名。
这里面,“新鲜血液”占比越来越多。近三年来,明光市共为村卫生室委托培养了50名医疗人员,目前都已到岗。
这还不够。今年5月,明光市创新性推出“嘉医回乡”计划,在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最末端的实践中,真正建立起了一套长效机制。
“目前我们已经组织了明光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共122位医生参与此项计划,近期将全部覆盖133个村卫生室。”明光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股股长张志远介绍。
围绕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更多探索正在明光市全方位展开。
9月9日这天,明光市涧溪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办公室主任孙辉依次去了鲁山、祝岗、白沙王三个村。他此行任务是进行慢性病诊疗和宣传,“我们专门去了脱贫户张广生家,给他做了肝胆脾胰B超检查,还做了抽血生化检查、一体机全套检查,结果一切正常,老人家很放心。”
2023年开始,明光市推出“慢病管理服务包”创新实践,将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这类慢性疾病患者纳入服务体系,变“被动治疗”为“主动管理”,让老年人的健康更有保障。
由于是脱贫人口,张广生购买的50元服务包费用全部由政府支付。
“慢病管理服务包相当于升级版的家庭医生,受惠最大的还是老百姓。目前和涧溪镇卫生院签约的糖尿病患者有1251人,签约率达到了87%,高血压病患者有3800多人,签约率在95%左右。”涧溪镇卫生院院长尚国庆说。
“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是衡量地区医疗服务能力的关键指标,在它的背后,明光市正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持续推进“三医联动”,在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强化中医药特色等方面不断取得显著成效,正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明光经验”。
“极致服务”
纾解难点堵点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是衡量医保政策覆盖广度和实施效果的核心指标。此次,太和县在这一指标的得分排名中非常靠前,被报告评价为“社会保障政策效果显著,进一步提升了居民在医疗保障方面的获得感。”
太和县医保局副局长张伟介绍,目前太和县基本医保参保人数为144.2万人,居民参保为136.9万人,职工参保为7.3万人,“其中医疗救助为特殊人群资助参保5.23万人,部门资助参保(含退役军人、残疾人、计生户三类)为7.21万人。”
这一庞大的参保人口基数背后,是一套精细化运作的“网格化管理”系统。
“我们在域内45家定点医疗机构设立了医保服务站,在31个镇行政服务大厅、307个行政村党群服务中心设有医保服务窗口——镇级医保服务窗口可办理12种医保事项,村里可办理8种医保事项。”张伟介绍,“各行政村、村民组都设有一名网格员,全县网格员总数有3300多人。”
依托这张服务网,该县从去年下半年起已全部实现慢性病证全流程网上申请和审核认定,走在了全省前列。
“以前办慢性病证,由参保人员将材料提交到窗口或服务站等各网格点,由网格员交给县医保局,再组织专家进行认定、评审,至少要15个工作日。现在网格员引导参保人员线上申报,专家网上评审,平均只需1个工作日就能办结。”张伟说。
同样,明光市依靠在全省率先推出的“极简服务流程、极优服务机制、极速服务网络、极智服务平台、极佳服务体验”模式,打造出了医保“极致服务”的品牌。
明光街道居民王胜利老人因病住院,出院时遇到点小麻烦:“我年纪大了,不会办手续,孩子在上班,也来不了,结果护士说,你可以先回家,然后扫这个二维码再办出院手续,医保会跟我们直接结算。我回家试试,还真管,太方便了。”
老人享受到的这种方便,正是得益于明光市在统一执行国家(安徽省)医保信息平台基础上搭建的极智服务e保平台,它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医保全流程远程即时结算。
“打造‘极致服务’品牌的目的,就是精准查找为民服务堵点难点,”明光市医保局副局长张树忠表示,“把医保服务从‘窗口里’真正搬到群众‘手掌心’,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承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充分就业”
激活消费动能
“从2021年到2024年,明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68%。”明光市人社局就业中心主任杨正勇说出这句话时很有底气。
如何保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增幅?靠的是高质量充分就业。“我们搭建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包括人才资源市场、零工市场,另外还有覆盖城市社区的就业驿站,还有类似于就业超市的就业赋能中心,为求职者和创业者提供职业指导、培训服务、创业指导一站式服务等。”杨正勇说。
2023年明光市实施的“三公里就业圈”和“充分社区就业”建设,获得了省人社厅表彰。
从2019年到2024年,通过人社部门政策支持,明光市共培育、培养技能人才1.3万多人次,实现了高质量就业,促进了居民增收。
与此同时,通过多种措施强村富民,明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保持着逐年提升,2024年,这一增幅达到了6.4%,居滁州市第一。
2024年,肥东县的数据同样出彩。该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41元,比上年增长7%,增速居合肥市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214元,同比增长5.4%。
一方面拉动居民收入增长,让人们“有钱花”“敢花钱”,另一方面还要扩大新型服务消费供给,扩展消费空间,让居民的钱“有地方花”。
9月9日上午,家住明光市桥头镇的夏应祥来到该市正元广场一家品牌新能源车4S店,挑中了一款11.5万元左右的车,销售顾问主动告诉他此时购车能享受哪些补贴,并帮他在手机上完成了操作,夏先生不仅当场就提到了车,还享受到了明光市发放的5000元购车补贴以及10000元国补,“销售顾问跟我说,等车上过牌后这钱就能返还到我个人账户上。”
“为激发消费动能,明光市于2024年6月28日、9月6日分别启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及‘徽动消费·乐享明城’消费券第一轮、第二轮发放活动。”明光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两轮活动共计发放500万元,预计拉动销售额6700万元。”
收入的稳定增长,激发了城乡消费市场活力,持续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恰恰是“品质生活”隐性但也是最核心的指标。
从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到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从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安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为了托住群众“稳稳的幸福”。一座座县域城市“数据”攀升的背后,正是民生温度、幸福厚度的生动写照。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祁海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