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护航到平台搭建,从创新融合到包容共生
秋日午后,六安市红街文化园的非遗体验馆内,市级非遗“大襟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馨正埋头于一件即将申报专利的文创产品设计。她创建的“大襟文化传承与活化基地”已带动7000多名“红绣娘”学艺创业,将传统技艺推向产业化发展轨道。
六安市非遗资源丰富,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48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33名,其中国家级非遗5项、省级非遗24项,“六安瓜片制作技艺”更是入选人类非遗代表名录。
“我们通过完善的政策支撑,明确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非遗保护标准与发展路径等,同时系统梳理核心技艺与传承经验,着力探索‘非遗+’创新融合模式,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六安市文旅局局长秦国伟说。
搭建平台:为非遗提供“沃土”
目前,六安市已建成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家、省级非遗工坊7家,工坊数量居全省首位。这些传习场所不仅是非遗技艺传承的重要阵地,也是公众了解非遗、体验非遗的窗口。
秋季刚开学,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竹编(舒席)代表性传承人,苏成军格外忙碌——他既要进学校教授舒席编织技艺,还要在传习所里接待研学实习的大学生。在地方主管部门的助力下,苏成军的舒席传习所既是创作基地,也是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堂。
作为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等名茶产地,六安拥有与茶相关的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位,建成省级非遗工坊、传承基地及六安瓜片博物馆展览馆等载体。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所有非遗提供生长的‘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热情。”秦国伟表示。
红街文化园的非遗体验馆就是社会参与的典范。作为全省首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展演展销实体平台,已与62位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作,成为六安市非遗传习的核心载体。“我们愿意长期投入,让非遗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场’。”红街文化园董事长屠仁汉说。
通过“基地+传承人+工匠”的特色培养体系,六安市累计开展传统技艺培训指导超20万人次。如今,全市非遗传承队伍从300余人扩展至万余人,形成了老中青衔接的梯队格局。
多元创新:让非遗融入生活
9月,安徽非遗嘉年华第三季在六安启幕。活动现场,大别山民歌婉转悠扬,六安瓜片制作技艺现场展示,舒席、霍邱柳编等手工艺吸引观众近距离体验……非遗正以多元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六安市紧抓文旅融合机遇,打破非遗“小众传承”的局限,以“非遗+”多元路径提供展示平台,推动非遗从静态传承走向活态融合。
目前,该市已经建成九仙尊石斛文博园、临淮泥塑艺术馆、迎驾酒文化博物馆等非遗旅游体验点18处,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其中,聚焦“六安茶”核心IP,打造的2条茶旅线路获评“安徽省十大最美茶旅线路”,让游客在品茶、采茶中感受茶文化非遗的深厚底蕴。“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遗之旅”线路之一的“寻艺六安”,成功入选安徽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
非遗市集是六安文旅的“拿手好戏”,每年举办的百余场活动吸引超800万人次参与,让非遗“火”在市场里。数据显示,叶集手工空心挂面年网销额突破450万元,六安黄大茶年销售额达1860万元,与茶饮品牌联名产品上线三天销量超300万杯,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市场发展的双赢。
包容共生:让每一种传承都自在生长
在金安区翁墩乡的农家小院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翁墩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徐圣年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他将自己的小院建成了“剪纸艺术馆”,满墙的剪纸作品赏心悦目,前来研学实践的团队络绎不绝。“手工虽慢,却是传承的根本。”徐圣年说,他坚持不开网店,只为守护手艺的本真。
徐圣年说出了很多坚守传统非遗手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的心声。而他能够不断精进技术,并被更多人看见,也离不开政府搭台,给非遗更多展示和推广的舞台。
“真正的生态繁荣,不是追求整齐划一地发展,而是尊重每一种手艺选择的自在生长。我们的任务就是培育多元共生的土壤,让传统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秦国伟告诉记者。秉持这一原则,近年来,六安在非遗戏曲活态传承上连续取得突破。连续举办四届皖西庐剧大赛,大型庐剧《金刚台姐妹花》入选全国展演,庐剧小戏《一家亲》获华东地区戏剧小品大赛银奖,实现了传统剧种的现代表达。以“大别山民歌”为核心的保护工作也成效显著,通过文献整理、赛事推广等方式,让传统民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从政策护航到平台搭建,从创新融合到包容共生,六安用一套“组合拳”构建起非遗保护的“生态圈”。在这里,老手艺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而是能走进生活、对接市场、连接情感的“活态文化”——它可以是红绣娘手中的文创产品,是茶旅线路上的沉浸式体验,是市集里受欢迎的手工艺品,也可以是徐圣年小院里那剪纸上的温度。
记者 唐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