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江淮大地秋收最关键的时节,从田间沉甸甸的稻穗,到餐桌上香喷喷的米饭,每一粒粮食的“旅程”,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

“今年我们种了3000多亩水稻,平均亩产能到600公斤以上。”据合肥市庐江县南溪生态园农业有限公司生产主管薛伦站介绍,在农机专家的指导下,他们采用了高效作业方式,秋收效率提升了近三成,机收损失率同比降低了约3%。“这些刚收上来的稻谷,必须在48小时内完成烘干,下一步我们就准备运到附近的联合社去。”薛伦补充道。

几乎同一时间,距离生态园不远处的安徽喜洋洋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里,一辆辆满载着金黄稻谷的运输车辆接连驶入,工人们熟练地操作设备,将稻谷倒入进料口,再通过提升机传输到六台大型烘干机里。平均不到24小时,就能将稻谷的水分降低至13.5%左右,这是最适合储存的标准。
天气晴好时,烘干机几乎是24小时连轴转。由于整条生产线全部采取电力驱动,一到秋收季,这些粮食加工企业的用电量就会从平时的低负荷,一下子飙升至满负荷运行。仅在郭河镇,秋收期间,每天新增的用电量近3万千瓦时。
自9月初开始,国网合肥供电公司主动对接乡镇政府部门,提前摸排今年秋粮生产的用电需求,开辟“绿色办电通道”,提前为全市248个大型粮食烘干企业提供了增容和安全检查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消除用电隐患82处,新增接电372户、容量7335千伏安。(李岩 丁文康)
【纠错】 【责任编辑:钟红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