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姜刚 周畅
多方联系,寻求专家关照;提前串通,约定答辩问题;中介牵线,有组织请托求“过关”……近期,半月谈记者调研了解到,受急功近利心态驱使,一些科研人员在项目评审中违规向评审专家请托、打招呼,相关科研不端行为多次被通报。受访科研人员表示,科研项目评审“请托”歪风虽历经多轮整治却积弊难除,不仅给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造成困扰,还严重干扰正常的科研评审秩序,侵蚀科研生态,危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领导带头打招呼,教师组团跑关系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在各类项目申报过程中,不少科研人员为了提高评审“成功率”,想尽办法搜集评审专家信息并请托求关照,招数可谓五花八门。
打探评审专家信息,直接实施请托是学术不端人员的“常规操作”。“项目评审想要顺利‘过关’,自身努力是必须的,但更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长三角地区一位大学教授无奈地表示,有的人想方设法打探潜在的评审专家信息,请求专家对其申报项目予以关照。

不仅如此,有的科研人员还耍起“预制问题”的把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刊发的《2024年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二批次)》显示,西部某高校一位教师在重点项目答辩前打探评审专家信息并向多位专家请托,更向其中两位评审专家发送希望答辩时对方提的问题。会议评审前,两位评审专家与该教师约定了答辩时提问的问题。
委托中间人“牵线搭桥”,是请托、打招呼的另一种表现。有的科研人员为了拿下项目,通过中间人转达请托信息,比如将自行拟定的项目申请书“评审意见”委托中间人转发给专家。有通报案例显示,北方一高校科研人员作为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人,多次向多人请求照顾其参与的基金项目,并委托中间人向通讯评议专家实施请托。
采访中,多位科研人员向半月谈记者反映,“请托、打招呼已成大家心知肚明的‘潜规则’”“找关系,能中的概率大大提高;不找关系,可能就是‘炮灰’”。
更有甚者,一些打招呼已从“私下”发展到“公开”,出现有组织请托。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公布的通报,北方某高校一位教师曾组织线上会议,安排有关人员收集可能参与基金项目评审的专家信息,并在会后和他人联系了部分专家。
“有些项目能否通过评审,与单位领导业绩挂钩,有的高校由此出现了‘有组织请托’。”中部某高校一位教授反映,领导利用自身在业内的影响力去帮忙打招呼,有的还要求教师出去“活动、交流”,“领导都带头去打招呼,这样的风气怎么扭转?”
丢了公平、乱了秩序、坏了生态
多位科研人员向半月谈记者表示,在科研项目评审中,请托、打招呼问题屡禁不止,带来多重负面影响。
一方面,对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不公,容易形成急功近利的风气,滋生“浮躁科研”。重点科研项目要靠打招呼才能获得,难免让人“寒心”,更放大了打招呼的“魔力”,吸引更多学者卷入这一行列,侵蚀科研生态。
“如果有捷径,谁不想试一试?‘蛋糕’就这么大,你不找关系、打招呼,别人干了,你的机会就更小了。”一名青年科研人员坦言。
另一方面,此类歪风严重干扰科研评审秩序,带来资源错配。“走捷径的人得到好处,踏实做研究的人却被边缘化,就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华东地区一位高校教授认为,该得到支持的创新成果没有得到支持,真正的创新项目被挤占,就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势必影响科技自立自强。
请托、打招呼行为频现,背后原因令人深思。多位业内专家透露,这不仅与基金项目申请立项率偏低、获资助较难有关,还与评价体系不够健全有关。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将获取项目资助与考核指标、戴人才“帽子”等挂钩,在各种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中以获取科研资源的能力“论英雄”,过度关注申请项目数量,却对实际成果的质量和价值关注度不足。僧多粥少、评价体系不健全,诱使一些人想歪招,寻求评审专家助力“过关”。

整治“人情评审”,回归“科研初心”
“科研诚信是科研人员的立身之本,也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必须严肃整治科研项目评审请托、打招呼等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一位受访专家表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科研诚信建设新格局,维护风清气正的创新生态。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设高质量科研生态。“要尽快建设适应国家战略需求、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注重科研成果质量和价值而非科研项目获取能力的高质量科研生态。”华东地区一位大学教授认为,应破除“唯项目论英雄”思维,在职称晋升等评审中逐步建立符合科研规律、尊重学科差异、注重创新能力、聚焦实效贡献的分类评价体系,让科研人员真正肩负“四个面向”需求,践行科研初心。
同时,一些科研人员提醒,评审“打招呼”已演化为一种高度隐蔽、利益盘根错节的“顽固病症”,需各方共同发力,下大力气整治。要在制度建设上出实招,包括增加评审专家数量、扩大专家选择范围、做好专家名单信息保密工作和严肃评审纪律等,让打招呼难上加难,维护公平公正的评审环境。
此外,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坚持“零容忍”,始终保持“一次失信、处处受限”的高压态势,切实提升惩治效果。长三角地区多位高校教授建议,科研项目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责任主体需进一步压实监管责任,凝聚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一方面持续开展学术不端行为专项检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另一方面加大科研失信联合惩戒与公开曝光力度,提高违规成本,营造“不敢打招呼、不愿打招呼、不能打招呼”的科研生态,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