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濉溪县坚持以党建引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打造“濉心养老”服务品牌,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创新服务模式、深化资源整合,构建起覆盖城乡、多元参与的养老服务格局,入选“全省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县”“全省医养结合创新发展试点县”,用实实在在的举措稳稳托起幸福“夕阳红”。
织密服务网 “15分钟养老圈”触手可及
截至2024年底,濉溪县户籍人口114.5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1万人,占总人口的17.6%,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
根据县域实际情况,濉溪县构建了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这张网络让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农村覆盖率达54.93%,形成便捷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
针对城乡居民不同需求,濉溪县坚持精准施策。在城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整合多方力量,推出助餐、助浴等“六助”定制服务;在农村,“党支部+幸福院+互助组”模式有效化解“空心化”难题,村党总支书记兼任幸福院院长,党员带头组建“银龄互助队”,让留守老人老有所依。

免费为老人义诊。郭伟伟 摄
医养巧结合 “四力协同”破解照护难题
作为“全省医养结合创新发展试点地区”,濉溪县创新构建“四力协同”模式:强化组织引领力,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推进;构建医养支撑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100%建立绿色通道;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11.09万老年人;激发试点创新活力,探索出居家、合作、直办、“互联网+”等多种医养结合模式。
目前,濉溪县已建成1个医养结合服务点、2个嵌入式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综合体、3个毗邻村卫生室的幸福院。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服务率达90.2%,18家乡镇卫生院全面设立临终关怀科,实现从基础医疗到安宁疗护的全周期服务覆盖。
盘活闲置资源 “银龄互助”凝聚温暖力量
在濉溪县韩村镇韩村村,闲置的原沟东村小学经过改造,变成占地600平方米的幸福院,并整合老年助餐点、健康义诊、爱心理发等服务。
濉溪县创新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将旧校舍、老村部、空厂房等改造成农村幸福院,既节约了成本,又实现了资源再利用。同时,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一人一档”关爱服务台账,通过每周至少上门1次、电话询访3次的方式,确保452名空巢、留守、独居老人的困难能够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濉溪县还创新推行“银龄互助”模式。在全县136个村(居)成立“银龄行动”志愿服务队,引导低龄健康老人帮扶高龄、失能老人,形成“老人帮老人、温暖代代传”的良性循环。同时,各农村幸福院设置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床位702张,配备47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累计服务老人4万余人次。
筑牢安全线 质量监管守护“夕阳红”
濉溪县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民政、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常态化开展“综合查一次”等检查,2025年以来已开展30余次;创新为每家敬老院配置1至2名退役军人安全员,建立养老机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23家养老机构公共区域可视化实时监控。
通过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推动养老服务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数字化监管也在稳步推进,“金民工程”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的数据支撑。
如今,在濉溪,“濉心养老”品牌正以系统化的思维、多元化的服务、精细化的管理,书写着新时代养老服务的生动实践。(肖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