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投资之问看合肥-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11/01 14:56:11
来源:《瞭望》

瞭望丨投资之问看合肥

字体:

  ◇项目好却风险高,社会资金不敢投,怎么办?合肥给出回答——以投带引“栽大树”,坚持长期主义,发挥国有资本“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合肥跳出具体企业、特定环节的“点”性思维,更加关注要素“对接”“匹配”,探索出“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新兴产业发展路径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菁 张紫赟 吴慧珺

  一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在合肥骆岗公 园演示飞行(2025 年 7 月 2 日摄) 周牧摄 / 本刊

  2008年,“重仓”投资京东方,2024年全市新型显示产业产值超千亿元;

  2016年,投资的长鑫科技,成为全球前四大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企业;

  2020年,“押宝”蔚来汽车,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7.6万辆,跃居全国城市第二;

  2021年,探索场景创新工作,合肥已累计发布约1000项场景机会,汇聚1500项场景能力,服务超3000家科技企业……

  安徽合肥,这座在长三角地区曾默默无闻的省会城市,如今却频频在各类城市榜单上崭露头角,成为万亿GDP城市中的“黑马”。近十几年来,合肥以政府领投带动社会跟投的科创和产业重大项目获得较高成功率,打造出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被网民们称作“最牛风投公司”。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合肥政府投资模式也在悄然演进,投资重心正从产业端大项目向创新链前端延伸拓展,更加注重扶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和构建雨林式创新生态。

  合肥政府投资“独家秘笈”是什么?如何选择投资项目?能否降低投资风险?给同类型城市带来哪些启示?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进合肥,六问产业投资。

  一问:高风险的好项目怎么投

  项目好却风险高,社会资金不敢投,怎么办?合肥给出回答——以投带引“栽大树”,坚持长期主义,发挥国有资本“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长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上市辅导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目前,长鑫科技已成为全球前四大DRAM企业。

  早在2016年,兆易创新打算进军DRAM领域时,社会资本因“启动资金一年至少100亿元”纷纷退却。合肥市国资委总经济师项飙回忆说,当时合肥正苦于显示产业遭遇“缺芯之痛”,为突破这一“卡脖子”元器件,在深入调研后,决定与兆易创新合作建设长鑫存储项目研发线。

  一花引来百花开。截至目前,合肥市国资已就长鑫存储完成多轮投资,不仅带动一批社会资本纷纷跟投,还推动供应链上200多家企业开展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攻关。

  长鑫存储是合肥投资的缩影。近十几年来,合肥市聚焦国家政策导向和地方产业发展方向,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以政府投资带动,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有利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域,成功锻造一批龙头企业,并培育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生物医药、智能家电(居)、新型显示6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合肥市国资累计投向战新产业超过210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8100亿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说,合肥善于抓住机遇期,以政府的坚定领投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带动“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壮大产业,引领培育新质生产力。

  二问:如何“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除了投资大项目,政府投资还能投什么?合肥给出回答——以投促创“育幼苗”,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合肥每年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10%,领跑全国主要城市。“人造太阳”创造“亿度千秒”新纪录、“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在合肥竞相涌现。

  如何避免科技、产业“两张皮”?合肥通过建平台、谋改革,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例如,为已建成的4个国家大科学装置组建专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团队,让先进技术在奔向终极目标道路上“沿途下蛋”;探索制定全国首个技术经理人培育发展条例,让服务也能入股。

  同时,合肥市依托国资投资平台,构建国家、省、市、区县四级联动,政府引导、国有资本、社会资本等出资类型齐全,天使、种子、VC、PE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注重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以合肥高新区为例,国有创投机构合肥高新创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成立十年累计投资400个项目,其中八成以上属于偏早期的首轮投资。

  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单磊教授、王绍良研究员所在团队,2023年以极低温关键技术入股创业,首轮投资由国有资本主导,研发的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成功填补国内空白。

  当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愈发紧密,合肥市也在新型科创上摸索出一条新路。五年来,全市中小企业数量已从2000家快速增至1.3万家,促进地区产业不仅有“乔木”参天,更有“灌木”茁壮、“苗木”葱郁。

  三问:如何因地制宜“强链条”

  产业投资如何避免盲目跟风?合肥给出回答——以投延链补链“强链条”,推动资源向重点培育的产业链集中,突出本地产业禀赋。

  在明确投资方向时,合肥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用好内陆城市有限资源:因家电产业发展缺少显示屏,加之当时国内八成液晶面板依赖进口,于是2008年“重仓”投资京东方;针对显示产业缺芯,又投资晶合集成、长鑫存储等芯片项目;看准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擘画,且本地有燃油车产业基础,于2020年“押宝”蔚来。

  在补链、延链、强链上久久为功,合肥跳出具体企业、特定环节的“点”性思维,更加关注要素“对接”“匹配”,探索出“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新兴产业发展路径。

  以新型显示产业链为例,先后引进汇成微电子、先导科技、微睿光电等,打通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从沙子到整机的产业链布局。紧抓国际前沿技术储备,联合维信诺投向AMOLED赛道,解决精密金属掩模板技术“卡脖子”问题,以及推动视涯OLED硅基微显项目产业化。

  围绕这种链条式系统“打法”,合肥已谋划形成16条重点产业链,均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做链长,由龙头企业做群主,深入调查研究全球产业形势与布局、地方产业链优势与缺口等,有方向性地发展新兴产业。今年上半年合肥战新产业产值同比增长7.3%。

  刘志迎说,地方政府投资只有精准把握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短板,以本地实际决定投资方向,才能将有限资源精准配置到最能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的领域。

  四问:如何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如何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肥给出回答——构建“多位一体、上下齐心”的决策流程,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性。

  在具体项目的投资决策中,合肥形成了市政府体系、专家体系、社会化机构、园区参与决策的常态化机制。社会“智囊团”不断完善丰富,已从传统尽调机构扩大至智库、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等。

  例如,2020年蔚来汽车股票价格一路下跌,合肥为何坚定投资蔚来?多位参与决策的人士说,决策团研究分析了国家汽车政策导向,调查蔚来技术是否具有先进性,委托专业法务和财务机构等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在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厂商带动下,合肥新能源汽车年产量从2020年的8万辆增长到2024年的137万辆,产业集群快速形成。

  涉及政府投资的政策制定,合肥在全市统筹决策,市委、市政府、基金管理人、企业等均有决策机制。“有问题及时反馈,有诉求及时满足。我们与政策制定者基本是强关联,实现协同联动而不是各自为战。”合肥市建投集团董事长雍凤山说。

  合肥产投集团董事长江鑫说,合肥的产业投资平台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化能力和市场化经验的投资团队,支撑合肥在踏准相关赛道的基础上能科学决策,提高成功率、降低风险。

  五问:如何让好技术找得到场景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政府服务?合肥给出答案——为场景找产品、为产品找场景,在“育场景”中构建雨林式创新生态。

  在合肥轨道交通4号线桃花潭站,全空间智能感知巡检系统正在运行,全天候自动监测地铁保护区安全,巡检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这套系统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强博士及其带领的智地感知团队。

  三年前,他们手握先进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但缺少启动资金,合肥市种子基金投出“第一笔钱”;找不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合肥市场景工作专班主动对接,找来合肥轨道交通集团等企业共同探索创新应用。

  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场景创新推进处副处长高峥嵘说,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下,企业的服务诉求由简单的要订单向要场景跃升。自2021年起,合肥率先打造全域场景应用创新之城,为好技术好项目找应用场景,开放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多领域、多层次场景。

  自2022年以来,合肥打造“创投城市计划”品牌,已形成涵盖200多只基金、2700多个场景单位、94家创新机构能力清单及112个现行政策形成的“政策包”,以组合拳营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

  六问:政府投资如何“有进有退”

  如何推动政府投资的良性循环?合肥给出答案——构建国资投资的风控和退出体系,既防范风险,也包容失败。

  受访专家认为,合肥逐步减少直接补贴方式,更多通过基金、股权投资等市场化工具支持产业发展,建立合理的资金退出机制,实现政府投资的良性循环。通过“投资-成长-退出-再投资”的循环模式,推动政府引导资金的保值增值和可持续运作。

  “在薄弱环节下场,在市场成熟后撤出。”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执行主任程羽说,面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却风险高的项目,市场不愿意投时,国资进场投资但不干预企业实际经营。一旦市场培育起来,及时撤出,将盈利滚动投入新的项目。合肥市已建立政府投资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机制,设计协议转让、收益让渡、国有股权评估挂牌转让等多种基金退出机制。

  合肥探索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合肥政府投资一线人士说,合肥市政府在投资京东方、长鑫存储等项目时都面临很大风险,但通过科学论证和果断决策,最终取得不错成果。这种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面向“十五五”,受访专家认为,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政府投资多元化退出路径,以及系统完善容错机制,为优化各地投资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

  (《瞭望》2025年第44期)

【纠错】 【责任编辑:周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