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中德共建合肥大学40周年暨“大陆班”建设10周年庆祝活动在合肥举办,“大陆马牌学院”揭牌成立。此举标志合肥大学在全省率先创新探索工程硕士“双元制”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合肥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为“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提供新的注脚。
年轻的城市
孕育崭新的大学
1980年,距离合肥建市不过31年。当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安徽省委楼下,许多家长在等待楼上的会议结果——面对高考低录取率和千万家庭渴望子女能上大学的彼时,根据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承宗倡议,安徽省批准合肥市与在肥7所高校成立合肥联合大学。按照“联办公助、适当收费、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录用、后勤社会化”的模式,合肥联合大学走出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首创之路——中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
“在某种意义上,合肥联合大学是为中国教育改革而生的。因为它刷新了中国高等教育由国家单一投资的历史,推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现已退休的一位老校友翻开手机里的老照片说,“没有校舍,教学就插在中国科大教学空当完成,所有教师从合肥12所高校中择优聘用,并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和学者来讲学。”
在时代洪流中,随着国家改革发展进程的加速,1985年,安徽省政府与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签署办学协议,按照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模式,合肥联合大学成为中德共建的一所示范性应用型院校。在德方资助下,不少学生踏上了母校开放办学的“国际列车”。
国家在发展,改革在加速。2002年,合肥联合大学合并合肥教育学院和合肥师范学校,组建成合肥学院。在开门办学的全球视野中,随着合肥市“真金白银”的投入和支持,合肥学院在坚持走好“一流应用型大学”发展征程中,乘风破浪。
2018年5月,首届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中德先进制造业(合肥)合作促进中心、全球商会合作网基地、中德固体废弃物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在合肥学院集中揭牌。
长大的城市
支撑大学的“更名”
合肥,作为科创名城,尽管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赋能城市发展,但作为安徽省会,加速茁壮成长的合肥,一直期待有一所以省会命名的大学。因为,合肥有这个“实力”。
回顾峥嵘岁月,近些年来,合肥始终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在改革创新发展这条“没有出口的高速路”上,合肥奋勇直追,一路驰骋,加速成长。
从经济实力维度看,后来居上的合肥是近年来公认的“黑马”。2012年,合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168亿元,居全国第32位。2020年,首破万亿元大关。2021年,跃升至1.14万亿元,跻身全国城市经济实力19强。2022年,合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013.1亿元。多项主要经济发展指标,稳居全国第一方阵。随后,合肥经济总量一路攀升。
从常住人口维度看,合肥已成特大城市。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合肥常住人口为963.4万人,比上年增长16.9万人,距离千万人口大市仅一步之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2年公布的106个最新大城市名单中,合肥被列为特大城市。
“合肥作为快速发展中的省会城市,需要有一所以城市冠名的大学。”2017年合肥成立建设领导小组,筹建“合肥大学”。
随着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安徽省教育厅和合肥市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合肥学院更名工作,指导学校对照教育部设置标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在城市与大学双向奔赴中,2018年,合肥学院整体进入安徽省第一批次招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合肥学院更名合肥大学被列入教育部“十三五”高校更名规划调整。2020年底,合肥学院更名大学事项以安徽省政府名义正式向教育部申报。2023年11月30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合肥学院更名为合肥大学。
从“合肥联合大学”到“合肥学院”,再到“合肥大学”,校名的变迁,见证学校发展的同时,也注解着合肥使劲往前赶的铿锵步伐。
加速的大学
反哺奔跑的城市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
9月22日,合肥大学举行2025级双元制大陆班招生宣讲会。作为合肥大学开展的双元制高等教育项目,其优质的中德教学资源以及多阶段、多场景的教学模式等特色,激发了在场学生浓厚的兴趣。
据介绍,“双元制”培养作为一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通过“学校+企业”和“专业+产业”发掘“人才密码”,为培养符合企业和产业需要的应用技术人才发挥积极作用。这对于加速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合肥乃至全省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中国首个双元制本科教育项目——合肥大学联合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与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合作设立的“大陆班”落地合肥大学,开创了一条政、校、企等多方联动、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路:通过“中德高校+企业”协同育人,不断打磨和完善“双元制”培养体系,将教育资源与教学标准、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招生选拔与职业发展深度融合。
“大陆马牌轮胎的跨越式发展受益于‘双元制项目’所培养的人才力量。”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工厂总经理王小骥表示,十届共200多名同学选择加入“大陆班”,六届毕业生中40余名加入了大陆马牌轮胎,成为企业团队的核心力量。数字背后,凝聚了学校企业合作的力量,展示了中德双元制高等教育的丰硕成果。
目前,“大陆班”30%毕业生入职大陆马牌轮胎或赴德深造,成为中德“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人才为桥”合作模式的成功范例。“‘大陆马牌学院’这棵中德合作的新苗,必将在产教融合的沃土中茁壮成长,结出更多人才硕果。”合肥大学党委书记邬平川说。
“‘大陆马牌学院’的揭牌,标志着学校对德合作办学进入了新阶段。希望学校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办学层次、拓展发展空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希望大陆马牌公司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合作,结出更多‘产业硕果’。”合肥市市长罗云峰表示。
春华秋实,未来可期。合肥大学将以“大陆马牌学院”为抓手,推动校企政合作从“教学端”的资源共享深化为“产学研”全链条深度联动,着力培养“懂技术、善实践、具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技术研发与项目管理人才,进一步为合肥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赋能。(记者 许根宏 刘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