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丨从丰产到丰收,现代科技如何守住农民“钱袋子”?-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11/03 15:22:50
来源:新华社

新华视点丨从丰产到丰收,现代科技如何守住农民“钱袋子”?

字体:

  ■“花生达人”的丰产“密码”

  2015年,23岁的徐松松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当起了职业“新农人”。创业之初,他在外地考察学习期间发现,花生种植不仅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而且其抗逆性和丰产性也很好,于是回来之后,就开始尝试规模化种植花生,成了一名“花生达人”。 

  徐松松和团队通过自主育种、推广全程机械化、搭建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式推动产业升级,选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生品种,成立了提供全链条社会化服务的农事托管中心,建立了“花生协会+种植户”的生产模式,实现“耕、种、防、收、销”全流程服务。

  

  目前,徐松松团队带动和服务当地花生种植规模达3.6万亩,其自主培育的花生品种亩产超600斤,累计带动种植户增收超1800万元。

  在花生种植过程中,徐松松团队还会提前制定极端天气应对预案,将科技转化为抗灾保收的“硬支撑”。他们提供的科学指导让种植户们安了心。

  

  在徐松松这样的“新农人”带动下,阜南县的花生种植产业实现了“量”“质”齐升的发展。目前,该县花生面积在5万亩左右,年产花生干果类产品1.5万吨至1.75万吨。

  

  ■“新农人”用现代化技术守护丰收

  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95后”“新农人”蔡亮亮,一边用对讲机调度收割机抢收,一边盯着智能烘干房的实时数据;不远处,“00后”“新农人”蔡鸿雨正操控着移动式烘干设备,把刚收割的湿稻谷直接送入机器……这群年轻的“新农人”,利用数字化工具和现代化技术,在“天公不作美”的阴雨季里,守护着丰收的希望。

  蔡亮亮听父辈们常说“雨天收粮,等于白忙”。但如今,年轻“新农人”带着科技“武器”回到田间,把“靠天晒粮”的老难题,变成了“数据控粮”的新操作。

  相比蔡亮亮的固定式烘干中心,蔡鸿雨选择了更灵活的移动方案。他和团队定制了3台移动式烘干机,车身带着轮子,能直接开到田边。

  这些年轻“新农人”不仅会用科技,还擅长“抱团取暖”。蔡亮亮牵头组建了“青年农人互助群”。群里20多个年轻人,有人有烘干房,有人有无人机,有人懂数据分析。一遇阴雨天气,大家就分工协作,有人负责抢收调度,有人盯着烘干设备,有人帮散户联系移动烘干资源。

  

  这群年轻“新农人”,用手机里的数据流、田间的移动烘干车,“烘”散阴雨天的“愁云”,守护稻田里的丰收。 

  ■抢烘秋粮保丰收

  今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玉米和大豆两大秋粮种植面积分别为47.15万亩和101.5万亩。为确保收上来的秋粮及时烘干归仓,当地各粮食烘干点24小时不停作业,开足马力抢烘秋粮。

  

  秋收以来,当地及周边种粮大户,纷纷将新收获的秋粮运到淙祥农事服务中心进行烘干。为满足种粮大户的烘干需求,该中心专门启用了粮食烘干系统、仓储区等多项配套设施,日烘干量在300吨左右。

  为保障各烘干点秋收期间的用电安全,当地供电部门成立了专项保障服务队。

  据了解,在当地政府组织协调下,全县28个粮食烘干点正日夜不停满负荷运转抢烘秋粮。同时,当地政府还通过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向农户发布了粮食烘干点具体信息,并公布了全县农技人员联系方式,确保农户遇到技术问题时,能得到及时解决。

  

  统筹:李杰、王健、李佳琳

  编导:刘瑞娟

  记者:金剑

  包装:夏勇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纠错】 【责任编辑:吴万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