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安徽省长丰县造甲乡双河村,那里地处偏僻,加之地处双河水库沿线,常年涝灾不断,粮食更是难以稳收。2014年,双河村被识别为重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贫困发生率近20%。
我3岁时患小儿麻痹症,落下左下肢的终身残疾。1988年,我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因受不了贫困的折磨,决定外出打拼,先后来到马鞍山、合肥等城市做小生意。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我想到了家乡的好生态,那里“吸口馨风能嚼出绿,喝口河水能咂出甜”,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决定要重整旗鼓,化水害为水利,发展水产业致富。
1992年,我带着妻儿回到故乡,把自家承包以及转租的共30多亩水渍地进行了修整,全部用于养莲、养水蛭。春去夏来,不想所养的两亩地水蛭不翼而飞,蛭塘里呈现的却是“群虾乱舞”的景象。我特地请教了水产方面的专家,了解到水蛭是虾的天然食物,正是水蛭的大量养殖,引来了“野外”龙虾的大面积汇聚。于是我把所产的200多公斤龙虾的虾仁卖给了一家出口企业,没想到竟赚了600多元,这在当时来说可是一笔“巨额收入”。从此,我便坚定了养龙虾的信心。
2014年,我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一年,我对自己立下了壮志:“敢闯敢干,我要脱贫。”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不仅掌握了夏养龙虾的全部技术,解开了冬养龙虾的难题,而且还在合肥地区率先推广了“稻虾共养”模式。我推广的“稻田养虾”是绿色模式,虾吃昆虫,粪便还田,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光龙虾能卖上高价,稻米同样也能卖出好价钱。
2016年,我还专门注册了“红双河”稻虾米商标,一举实现了“一块地有两份收入”,当年实现光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