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研中,朱红英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尤其是目前安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存在一些薄弱的短板,比如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专业性不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有限、精神医学与精神卫生医院专业医师资源不足等。
对此,朱红英建议,要扎实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要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挥青少年健康成长指导中心指导作用。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在朱红英看来,父母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学会教养孩子的正确方法。“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开展线下线上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家长选择合适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构建和谐、开放、支持的家庭氛围。” 朱红英说。
朱红英建议,积极推进社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加大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从事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社工提供持续的培训和督导。同时,每个街道至少建立一个覆盖全域的心理咨询服务室,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有经验、专业素养高的社会组织、专业心理咨询专家驻点街道、社区,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
在宣传教育方面,朱红英认为,要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帮助青少年树立法制观念、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构建一个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打造家庭、学校、社会(区)全环境的心理健康教育、监测和干预体系。
鉴于青少年心理疾病长期干预的费用很高,朱红英还建议医保部门研究政策,将部分费用纳入医保保障范围,并扩大药品进入医保保障的范围,缓解家庭压力。
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朱红英认为,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区)三方各负其责、相互监督、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合力,进一步营造出党政关怀、学校关心、家庭关注、社会关爱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这也从侧面说明,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也存在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朱红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