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总量不足亿元、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万的“小县城”,经过70年的发展,合肥市成为正在崛起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总量不足亿元、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万的“小县城”,经过七十载的发展,合肥市成为正在崛起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近年来,合肥市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通过推动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政策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8月27日,“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促进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新闻发布会在合肥市政务中心举行。发布会上,合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合肥市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情况。
为抢抓数字时代发展机遇,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2017年8月21日,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并举行了首批18家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和8位专家咨询委专家发放聘书仪式,合肥市数据资源工作正式迈入全面发展新阶段。
新中国刚成立时,合肥连一条像样的路也没有,现誉为“安徽第一路”的长江路,当时也只是一条普通的土路,路上都是被车轮轧出的深沟。如今,合肥规划建成区的面积已经达到460余平方公里,当年遍布城乡的泥砂路早已被碾进历史的尘埃,已嬗变成条条大道。
合肥市壮大村级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力促农民增收。打造合肥产业扶贫升级版,实施“1151工程”。
2019年合肥将再建30个城市阅读空间,总数达到110个,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形成“十五分钟阅读圈”。
广覆盖、兜底线、出实招、提绩效,合肥市财政着力保障基本民生,运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思路、系统的举措,探索出了一条民生发展之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合肥市由人口不过5万多的年轻省会,发展成为常驻人口数超过800万人的城市,来肥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均突破9万人。
合肥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重拳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1953年,合肥全市清扫保洁面积仅有4000余平米,由20名清洁工用扫帚来清扫。到2018年,全市清扫保洁面积已达7310万平方米,其中机械化清扫面积5186万平方米。
从环城时代到滨湖时代,从环湖时代到公园城市时代,今天的合肥,绿意盎然、环境优美、宜居宜业,是一个养人的地方。
2015年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2017年蝉联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连续6次被评为“中国幸福城市”,多次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8年被评为“美好生活城市”。